近日参加了一个读书打卡活动,逼着自己忙里偷闲把《野火集》看完了。我由此重新认识了龙应台,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作家。
我惊叹于她的勇气和魄力,为她敏锐的触角,深入的思考,尖锐而理性的批判而赞赏不已。社会任何细微的“尘埃”,都在她眼底无处遁逃。而她所有的愤怒和控诉,皆是来源于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心。当然,我们这个社会,有太多人接受不了批评,好多人喜欢喜鹊而讨厌乌鸦,因此,龙应台的《野火集》自然也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
实际上,没有批评就没有反思和觉醒,只有在批评中反省才能不断修正自己,让自己不断进步,渐趋完美。同样地,制度也需要不同声音来推动改革,走向更美好更灿烂的明天。龙应台顶着巨大的压力,将自己看到的现象用犀利尖锐的文字一点点解剖开来,就是为了唤醒人们的改变意识。如果不是有社会责任感,龙应台只要舒服地当好她的教授,拿着稳定的收入过安定的生活,不需要去承受因写这些文章而招致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所以我认为,某些批判她居心不良的文章其实并不靠谱,她的出发点是没有私心的。如果非要说私心,那也是为了自己作为公民中的一员,当社会上的一切越来越好时,自己也能享受其成。
社会责任感,但愿这个词永远不会离我们太远。当我看到扶摔跤老人的善良孩子被讹,当我看到几岁大的小悦悦被撞倒而无人上前,当我看到魏则西受到百度和莆田系的蒙骗,当我看到又有医生被病人砍死等乱象时,我感到痛心和焦虑。我觉得自己火热的心被社会的各种乱象给颠覆,给伤害了。但是我又很庆幸,我表现出来的不是淡漠,因为我对这个社会,对我们的祖国充满热爱。我希望它变得更好,所以我为之喜,为之忧。这是我一个普通公民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我愿意为了自己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强大而努力,比如,密切关注这个国家发生的一切,并对此发出一些理性的声音,推动它不断涅槃,走向更好。
但是我同时发现不少人浑身戾气,打着爱国和关心社会的旗号,在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
一有悲剧发生了,我们总能从新闻后面的网友评论中看到许许多多的反馈信息,其中不少评论负能量爆棚。对黄海波嫖娼事件,不少声音喊之“英雄”;对四川乐山七名扶贫干部遇难,不少人点赞叫好;对魏则西事件,舆论一杠子打死莆田人,所有的莆田人都不是好人;面对广东医生被砍,不少舆论竟然说死得好,活该……这些评论让我胆寒,更让我焦虑。
我不知道我们的公民怎么了,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到底有了怎样的扭曲。有些人尽情仇富仇官仇医生,于是针对他们所仇视的这些群体,尽情使用“语言暴力”,宣泄自己的情绪。在这些带有情绪的言语攻击里,我们看不到理性的声音,甚至看到的是让人触目惊心的扭曲价值观。有人提到为什么雷洋事件引起那么大关注和舆论支持,而广东医生被砍却关注寥寥,网络上有人对此做出了回答:“因为我可能会去嫖娼,而我绝不可能会是医生”。原来,好多人的批判不但是情绪宣泄,更是利己主义的驱动使然。因为自己可能会那么做,所以要制造利己舆论先做好铺垫。
我愕然。我们批判的目的是什么?是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那么怎样才能达成所愿?只有撇开个人偏见,客观地探究真相,辩证地思考,理性地判断,才能提出有效的质疑,从而引起建设性的关注和反思,也才能改变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如意。
再看看我们这个生活环境的舆论,批判的不是某种现象,某个人,而是一个被标签化的群体。凡是跟“富二代”“官二代”有关的,联想到的都是“二奶”,嚣张跋扈,生活糜烂等词汇;凡是与“官员”“公务员”有关的,联想到的都是贪污,腐败,鱼肉百姓;凡是“医生”“护士”,都和一系列的医疗黑幕牵扯在一起······某个群体的名词俨然贬义词的化身。而一切只因为这个群体里有人做了恶,所以这个群体所有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这就是不少人的批判逻辑。他们忽略了任何一个群体——包括教师队伍、警察队伍、白领、农民工等等都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这些人里,有清廉高尚者,也有龌蹉猥琐者,有功勋卓著者,也有碌碌无为者······一杠子打翻一船人,是不公平、不理智的,除了激化社会矛盾,起不到任何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我们可以批判,我们应该批判,但我们的批判应该是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推动下,发出的理性呐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