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不少商家打着“优惠消费”的旗号,以会员卡、贵宾卡等形式聚集消费者的钱财,然后和消费者玩“失踪”游戏。如此一来,花几千块钱办理的会员卡、贵宾卡就形同作废了,真让人心塞!5月4日,杨女士向市消委会投诉:她之前在赤坎区行者汽车美容中心办了一张预付洗车卡,但现在该中心已关门,却无法联系上该汽车美容中心的老板,而自己先前办的卡里仍有1000多元未消费。(据《湛江晚报》)
于消费者而言,预付消费卡不仅携带方便、使用便利,还可享受更多的折扣优惠。而对于发卡商家来说,发行预付卡可提前锁定客户,促进商品销售,提高结算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也正因为如此,预付式消费才成为一种时尚,并且覆盖到越来越多的消费领域。然而,随着预付式消费范围不断扩大,相关投诉和纠纷在国内各地也是逐年递增,充分暴露出预付消费卡在发售和使用中还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
预付卡消费投诉和纠纷增多,凸显的是商家诚信意识的缺失,但同时也暴露出有关部门在监管上的缺位。于工商等部门而言,对商家无照经营、偷税漏税、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进行监管固然是其主要职责,但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不受非法侵害同样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在无良商家面前消费者是弱者,他们需要有关部门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诚信的消费环境。
据悉,国内一些地方工商部门正在借鉴并探索、尝试国外的一些监管制度,给预付式消费套“紧箍咒”。譬如,上海规定美容店须向美容行业协会交保证金,消费者一旦与店家发生消费储值卡纠纷,就可凭消保委的调解书或仲裁机构、司法部门的裁决书,从保证金中申请退赔;也有的地方工商部门启用信用管理,把有欺诈行为的商家列入“黑名单”,严重的将永久无法从事同类行业。这些做法值得湛江学习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