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赤坎金沙湾片区6月1日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回收和集中处理工作,第一批60万只垃圾分类袋已送达金沙湾片区,并将逐步免费分发到居民手中。5月29日,红、绿、黑三种颜色垃圾分类收集桶已安置金沙湾片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综合推进金沙湾片区‘脚印’路网、‘海绵’试点和‘循环’社区建设,试点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集中处理,打造城市转型发展样板片区”。过去,很多市民有过这样的经历,拿着垃圾,面对马路上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箱会有点不知所措;家里收集了一堆废电池,却不知道该往哪儿送。如今,一场从源头上让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垃圾革命”正在湛江展开。垃圾分类不仅是发达国家的“时尚”,也是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趋势,只要大家养成习惯一起动手,就能“变废为宝”,垃圾只有混在一起的时候才是垃圾,一旦分类回收就是宝贝。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分类收集、垃圾分拣、分类利用和分类处置等多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失败。其实,尝试垃圾分类,很多城市已经不是第一次。早在2000年6月,建设部就确定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最终试点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在短暂的热闹之后,一些试点小区和单位的垃圾分类工作出现了倒退,部分居民又重新混合投放生活垃圾,在部分试点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完全停滞,宣传栏上布满了灰尘。可见,靠政府发文件,媒体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报道,来引导市民接受垃圾分类,只能收到短期效果,要养成分类扔垃圾的习惯,绝非一日之功。
实施垃圾分类,必须长期向市民群众宣讲垃圾分类知识,扩大宣传覆盖范围,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打破公众参与不积极的僵局,积极引导市民将垃圾分类投放,逐步养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此外,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相关部门在总结试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找出问题症结,对我市试点模式进行一番自我完善与创新,并根据各个区域自身的特点,制定更合理的操作方式及时拿出解决之道,才能让垃圾分类在港城逐渐变成时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