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湛江日报》小记者来到吴川市梅岭社区非物质文化基地,小记者们有幸参加了当天举行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揭牌仪式。小记者们还观看了飘色作品,现场制作了飘色,扮演了飘色演员。 (7月8日《湛江日报》)
红土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雷州半岛的特色文化,而飘色就是红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为中学语文教师,笔者留意到,很多学生对飘色等红土文化还知之不多。基于此,创造条件让他们多接触红土文化,能为他们保护、传承红土文化夯实基础。吴川市梅岭社区非物质文化基地,为这些学生接触飘色等红土文化提供了广阔平台,让他们有机会感受到红土文化的精彩,难怪来自湛江一中金沙湾学校的小记者邹坤成兴奋地说:“第一次站在高高的飘色台上表演,真的好好玩好刺激哦!”笔者以为,帮助学生多深入了解红土文化,让红土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非物质文化基地固然要充分发挥作用,而我们学校也要多些作为。
学校不妨开设红土文化课堂,把与红土文化有关的歌舞、器乐、美术、体育、娱乐等项目纳入活动课程,进行红土民风、民俗、民情教育;学校可以利用文化橱窗和黑板报,经常开展红土文化工程的宣传——在宣传中,既要避免零碎性、片面性、猎奇性,力求对红土文化的整体性、系列性进行介绍,又要突破表层性、单纯观赏性、一般性的宣传,力求深入到红土文化的底蕴中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引起广大学生的关注,并让红土文化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去;学校应通过征文活动、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种种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活动,来强化学生对红土文化的记忆,激发其对红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总之,红土文化要多进校园。只有在校园中为红土文化留下一席之地,红土文化的精髓才可能滋养、丰富、激励我市青少年学生。相信当红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时,红土文化将会大放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