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一级是最基层的组织,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实施的“终点站”。一个地区的政策落实情况如何,多半取决于当地基层组织者的整体素质。笔者认为,农村基层党建须从村干部抓起,积极引导他们扮演好“三种角色”。
扮好“实在官”角色。“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村干部只有树立起勤政务实的美好形象,做到“三实在”,才能起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一要做实在人。办事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堂堂正正为官,不“吃、拿、卡、要”;实实在在为民,不损害群众利益。二要说实在话。宣传执行政策注重原则性,做群众思想工作要直截了当,实话实说;对上级汇报工作要实实在在,不隐瞒夸大。三要办实在事。多为群众着想,请当地“土能人”、“农专家”为群众传播农业技术,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引入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积极引导农户发展商品农业;合理配置资源,使用帮扶资金时要倾向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积极帮助他们寻找致富道路。
扮好“理事官”角色。“为官一任,造福一村”。村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村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村干部应有“善政”的意识,拒当“太平官”。一要尽到“公仆”职责。以往,村干部习惯于按照上级指示开展工作,但效果不佳,群众反感。在“服务型”政府成为社会主导的今日,村干部应主动出击,为农户传技术、找市场、送温暖,满足群众需求。二要尽到“领路人”责任。当前的农村正迎来巨大的发展机会,村干部要开拓视野,改变原来“田头讲种粮”的工作方式,积极引导群众改变农业经济结构,充当群众的“牵线人”,为农产品找“婆家”,立足市场讲竞争。三要当群众的“贴心人”。村内各户情况不一,村干部要勤下基层察民情,做到万事心中有数。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认真多调查研究,提炼出共性,探求解决问题和推动发展的新途径,为上级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对村内个别群众之间的小纠纷,要及时化解矛盾,促使双方和睦相处。
扮好“勤廉官”角色。所谓“打铁需要墩子硬,干部需要自身硬”,要把基层事务办好,就得做到肚内有理论、脑中有政策、手上“三板斧”。一要做政策上的“执行者”。村干部要深入了解党的政策方针、农业科技种植及现代化管理等知识,杜绝在带领群众致富的道路上出现心有余力不足的情况。二要做事业上的“担当者”。在推行党的方针时,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推行惠民政策时,要公私分明、不占分毫,确保救助款项准时到达帮扶对象手中。三要做生活上的“正派人”。“公生明,廉生威”。清廉是党员干部的底线,村干部应牢记“为民清廉务实”的宗旨,不以权谋私,多为民谋福,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望,确保方针政策的落实推行。为此,村干部要敢于吃苦受累,不惧牺牲个人利益;要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他人;要敢于管棘手事,妥善化解村内的矛盾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