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城市经济的摇篮,是县域社会的脊梁。能否做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对当地经济、社会能否平稳、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湛江县域面积广,人口多,但县域经济始终较为薄弱,且发展不平衡。如何助推县域经济依靠湛江本地的特色资源转型升级?
在发展县域经济时,我们要综合地域特色,考量自身在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特征与资源的禀赋结构。湛江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曲折的历史经历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迷人的雷州文化。至2008年底止,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29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5项,市级18项。石刻、泥塑、面塑、彩塑、彩扎、吴川飘色、草编花席、根雕、木刻、剪纸等民间工艺美术,底蕴深厚,独具特色,在岭南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具有可待进一步挖掘的商业潜力。湛江具有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先天优势。
文化产业园是指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通常,园区会形成一个包括“生产—发行—消费”产供销一体的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绿色低耗能,产业联动面广,对地区文化品牌和形象的树立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与升级转型县域经济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的。目前,各种不同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如西溪创意产业园、四川德阳三星堆文化产业园、北京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等。发展文化产业园,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丰富本土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食品等相关产业之间的联动,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基础设施薄弱、资源短缺、人才匮乏等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集中力量打造县域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另一方面,需要园区引入现代的产业方式,用市场的理念、市场的手段、市场的办法来运作文化产业项目,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