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赤坎海湾路滨湖公园路段,数十米长的沥青路面隆起开裂,一辆重型水泥运输车沿途经过。据在滨湖公园附近健身的市民介绍,海湾路与军民路交界处的限高架被拆除后,这条路每天都有不少的渣土车、水泥运输车等重型车辆沿途通过。由于超负荷运行,沥青路面已经严重隆起开裂,损坏严重。(7月26日《湛江日报》)
蔓延开裂的伤痕触目惊心,这条赤坎海湾路滨湖公园路段上长达数十米的裂痕,就这样扎眼地躺在一条车水马龙的城市主干道上,时刻刺痛着来来往往的湛江市民。赤坎海湾路从军民路至东盛路一带于2011年动工建设,2013年春节前完工;2015年为迎接在湛举行的第十四届省运会,于6月底开始对海湾路实施维修翻新,当年7月14日提前完成翻新改造任务并通车。距离去年维修翻新仅仅过了一年,曾被誉为“高颜值”的海湾路就出现了数十米长的“伤疤”,开裂的路面,这是在打谁的脸?
造成路面开裂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关键事实,肯定不可忽略——“据在滨湖公园附近健身的市民介绍,海湾路与军民路交界处的限高架被拆除后,这条路每天都有不少的渣土车、水泥运输车等重型车辆沿途通过。”报道中的这段话,按笔者理解,有这么几个意思:其一,重型车辆过去不从这条路过;其二,重型车辆来往频率高、数量起码“不少”;其三,在健身市民看来,限高架被拆与重型车辆增多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健身市民的因果关系推测成立,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拆除海湾路与军民路交界处的限高架?
如果拆除限高架是有意而为,那么就应该好好在超限超载重型车辆的整治上狠下苦工,想方设法给公路“减压”;就应该在公路保养及维护等方面抓质量管理,在维修此次路面开裂的同时,对去年的维修翻新效果进行复核验收;就应该重新研究现阶段该路段是否具有拆除限高架的可行性。与之相对的是,如果拆除限高架是客观条件下迫不得已之举,那么就应该尽快协调各方,重新把这拆了的限高架装上去,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有人或许会问,路面开裂现象十分普通、正常,何必如此大惊小怪?但实际上,这是城市精细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一座城市当然有让重型货车在特定时间段、在指定路段通行的现实需要,但与此同时,相关道路设计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这种现实需要,而对超限超载的相关管理和执法也应该提前介入、“无缝对接”。最坏的情况是,管理上精细化不足、责任分解落实不到位,最终导致上述两个方面都被模糊化处理;最愁的情况是,这一次数十米路面开裂被当作“偶然”,补路面裂痕却不补管理漏洞。如果这样,那么恐怕海湾路上的“疤痕”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越来越长。
给公路“减压”,考验的是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执法水平,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