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开展治理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自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未来3个月对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进行治理,特别是紧盯暑假、学生毕业、教师节及学校开学等重要节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治理。此次专项治理要坚持以查促建、以查促改,边查边建、边查边改,通过全面自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责任督学日常监督工作机制,推进整改落实;特别要落实领导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相关人员责任,确保自查实效,避免走过场。 (7月26日《湛江日报》)
时值暑假,一些教师嗅到“商机”,正打响为有偿补课而争夺生源的战役——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留住本班本校的,争取别班外校的,如此有偿补课,何其“疯狂”! 应该说,教师有偿补课的背后,有部分家长“望子女成龙成凤”的需求。然而,不少中小学生家长,却是迫于老师无休止的“劝告”而“被自愿”交费让孩子补课的。作为家长,笔者要追问的是,那些教师为什么总是把重要的内容留到补课时才分解呢?难道我们当下的中小学教育,真的已经到了不补课就没法完成学业的地步?
而在学生毕业、教师节及学校开学等重要节点,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常常超出了学生“尊师”的范畴。一方面,这让原本人人都可以表达的“尊师”之情有了门槛,令贫困生及其家长难堪;另一方面,这为学生家长互相攀比,甚至斗富摆阔提供了土壤,与节俭的时尚背道而驰。再有,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的背后,常常是某种形式的“交易”——这种“交易”不但不利于全社会尊师重教,反而是对这个行业的侮辱,容易让教师背上骂名。
总之,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的乱象,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同时也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开展治理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自查工作的通知》,饱含了社会的美好期待。笔者以为,开展治理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自查工作,落实好相关制度和责任,应要坚持用好“铁手腕”,敢于碰硬,真正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如此,才能走出“屡禁不止”的怪圈,维护学生及家长的利益,维护教师的好形象,以扎实成效回应社会的美好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