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是第8个“全民健身日”,早在8月4日,我市相关部门就通过《湛江日报》刊登了今年全民健身日将举办的系列活动,邀请广大市民“围观”“点赞”。需要指出的是,推广全民健身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市民“动”起来,恰恰相反的是,让市民“动”起来仅仅是推广全民健身工作的第一步。我们必须思考的是,当越来越多市民愿意放下手机、关掉电视,参与到运动中时,我们该如何提供更好的组织管理服务。
在市民“动”起来之后,不可忽略的一大问题是,一部分人的“动”会不会影响另一部分人的“静”。根据12345市民服务热线统计数据,从2013年到今年上半年,噪音扰民一直位列市民投诉排行榜的“榜首”,而噪音扰民投诉中,广场舞扰民占到了六成以上。(据8月3日《湛江日报》)现在越来越多市民喜欢跳广场舞、经常跳广场舞,这是一件大好事,是推动全民健身中的一个好现象,也是我市创文工作中的一大亮点。但广场舞的普及不应该以噪音扰民为代价,我们不能为了鼓励全民健身,就忘记了噪音污染治理也是创文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广场舞噪音扰民,相关部门表示很苦恼,因为在噪音扰民上没有强制处罚权,所以就觉得只能以劝为主,效果不明显有点“理所当然”的意思。实际上,这还是没有开动脑筋想问题,没有从群众需要的角度出发树立起“服务”意识。
为什么有些人跳广场舞的音响要开那么大?因为跳广场舞的多是中老年人,有的耳朵不好听不清;因为跳广场舞经常是不同的团体聚一起,你不开大声就只能听别人的音乐了;因为场地位置不好,旁边车多杂音大,不开大点声音听不清……理由可能五花八门,但原因归根结底是出在全民健身场地规划还不完善,对日常市民健身运动的组织管理还跟不上节奏。如果能有一处舒适宽敞的地方,装设统一的音响,由相关部门组织吸引广场舞者跟着体育指导员一起跳,那么不仅能解决噪音扰民的问题,还能让市民在专业指导下跳得更“专业”更有健身效果。这样的方法或许在操作上还有不足,但不能因为有拦路虎就裹足不前,加强市民运动组织管理是必须迈开大步的。
另一个在全民健身“服务”上要有所突破的,是加强“专业健身指导”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目前,我市有各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近15000名(据8月4日《湛江日报》)。按我市800万人口计算,就是平均533人配1个体育指导员。如果单纯从数据上来看,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还是偏少,但如果我们能让体育指导员也“动”起来,主动作为,那么或许就能弥补人数不足的缺陷了。
最近我市各地各行各业都响起了工间操的广播声,这是我市创文取得的又一实效。但笔者观察带某些单位企业里,员工是都“动”起来了,但“动”得相当不规范、不到位,工间操不是“花拳绣腿”,动作不到位怎么可能有健身效果?如果我们能加强“服务”意识,让体育指导员到各单位企业中教大家做工间操,那效果会不会更好呢?我们甚至可以考虑让体育指导员根据每个单位工作和岗位的特殊性,去挑选、定制更合适的工间操。在外国一些大企业里,他们也会组织员工做“工间操”,配专业的教练,教练会根据不同部门的员工喜好和岗位特点,有区别地编排瑜伽、交际舞、健美操、防身术甚至气功等混合健身课程。你能想象当你宣布今天的工间操内容是瑜伽,明天是交际舞时,你的员工脸上是怎样的表情吗?
全民健身不能满足于让市民“动”起来,工夫还在“动”起来之后,怎样规划好区域让市民“动”得舒适,怎样加强管理让市民“动”得开心,怎样提升服务让市民“动”得有效……要更好地推广全民健身,相关部门就必须先“动”起来,特别是,要让脑筋也“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