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下午,“青春自护防溺先行”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在经开区东简小学举行,旨在全面增强青少年的防溺水安全意识,切实提升学生的应急自救与互救技能。 (5月15日《湛江日报》)
意外常在不经意间发生,或给我们造成困扰,或伤害我们的身体,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为应对意外发生,“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实践机会,很多民众对于心肺复苏、处理异物梗阻等知识知之甚少。从青少年抓起,让全社会补上急救教育这堂“必修课”,很有必要。
据湛江晚报报道,5月12日,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认定结果公示。其中,湛江有10所学校榜上有名。5月15日,湛江日报也报道了经开区东简小学举办“青春自护防溺先行”安全主题教育。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在急救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上好这堂“必修课”,要着力在“精准”与“动手”上发力。
“精准”,就是要将急救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年龄、体能、心理、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分学段进行精准教学。比如,小学生重在培养急救意识,通过游戏、动画片、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他们了解基本的安全健康知识;初中生则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通过模型演示讲解与实操练习,树立救人的信心和勇气;高中生和大学生则应具备高质量的急救操作能力,通过理论讲授、真实案例分析、实操演示与参与练习等方式,深入学习急救知识。成体系、贯穿全学段的应急教育,需要抓紧探索。
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参加急救演练的机会,鼓励青少年在应急教育中“动手”。急救教育,不能停留在理论讲解层面,除组织常规的校园紧急安全演练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急救和模拟演习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急救知识,做到理论与实战相结合,一旦遇上危急情况,既能“自救”,又能救助他人。
急救教育的推进并非学校一方的责任,还需要政府、家庭、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急救习惯,比如通过亲子互动游戏、观看科普视频等方式,向孩子传授基础的急救知识;结合实际生活场景,如厨房用火用电安全、户外游玩安全等,引导孩子思考可能遇到的危险以及应对方法。医疗机构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学校、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选派医护人员开展急救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为急救教育提供专业指导;公益组织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急救知识普及活动,如急救科普进社区进农村等,扩大急救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媒体要发挥传播优势,制作播出更多优质的急救科普微剧、短视频,共同营造全社会重视急救教育、人人学习急救技能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