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下午,徐闻县城北乡那松村村民罗珠康在众创农业有限公司香蕉基地刚给新栽的香蕉苗浇水后,接着又给他的康义种养场的230多头香猪喂食,“目前,我们还将利用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与别人合作建设文旅项目,通过整合资源发展文旅产业。”
近年来,徐闻县城北乡以特色农业筑基、美丽通道塑形、示范村集群赋能,勾勒出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图景。
徐闻县城北乡那松村村民在康义种养场给香猪喂食。
从“菜园子”到“产业链”的跃升
近年来,城北乡依托粤海铁路、S376线、湛徐高速、207国道和木兰大道等交通优势,大力延伸发展农业产业链,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目前,城北乡北运蔬菜收购点共47家,主要以玉米、辣椒、茄子、豇豆、韭菜等农产品为主。
每逢瓜果蔬菜收获季节,城北乡头铺村蔬菜收购点往往灯火通明。菜农将刚采摘的辣椒过秤装车,几个小时后这些带着晨露的蔬果将登上北上的冷链车。目前每天有200多辆货车从这里发车,旺季一天能运8000吨蔬菜。几十个收购点如珍珠般串联起全乡蔬菜基地,辣椒、茄子等几十个品种农产品直供粤港澳大湾区。
这种转变得益于交通优势。依托 207国道、木兰大道等路网,城北乡构建起“田间到餐桌”全链条。在和家村香水柠檬种植基地,智能水肥系统正给600亩柠檬树精准灌溉,“我们与大型超市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每斤收购价稳定在8元。”种植户一边翻开手机里的电商订单,一边对记者说。
产业链延伸带来就业活力。位于西埚村的物流仓储园区,12座标准化仓库整齐排列,村干部算起经济账:“仓库出租年收入120万元,吸纳300名村民从事分拣、包装工作,周边新增20家电商服务站,连村口的小卖部都变成了快递代收点。”据了解,全乡2000余个就业岗位中,40%来自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等二三产业,城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2年增长近三成。
示范村集群绘就振兴路径
沈海高速徐城出入口至头铺路段的施工现场,工人们给新栽的黄花风铃木培土。“这里曾是杂草丛生的地方,现在要建成‘四季有花、一路一景’的景观大道。”城北乡干部指着规划图说,3.5公里主干道两侧的人行道已铺设完毕,521棵乔木形成绿色长廊,沿线200栋民居正在进行岭南风格外立面改造。
改造背后是精准的民生考量。在头铺村经营便利店的“小老板”,见证了道路的变迁:“以前污水横流,现在排污管道埋到了每家每户,门口的小花坛种上了三角梅,吸引游客停下来赏花,同时还能促进购物消费。”道路旁的闲置土地被盘活为农产品展销中心,预计年销售额可达500万元,成为城北乡的“形象会客厅”。
走进西埚村党群服务中心,电子屏实时显示着仓储园区的运营数据。据了解,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模式,村集体将150亩低效用地转化为物流仓库,“仅租金一项,每年为村集体增收80万元,还带动30名脱贫户就业。”新修的 2.89公里村道,130盏太阳能路灯全部由贤达捐赠,“现在晚上出门不用打手电,货车能直接开到地头收菜。”
在和家村香水柠檬种植基地,300名村民在柠檬园里劳作。“这种柠檬香气浓郁,特别适合做饮品,去年亩产达8000 斤。”种植大户说,除了鲜果销售,村里还引进了柠檬深加工生产线,柠檬汁、柠檬精油的附加值是鲜果的3倍,配套的冷链仓储中心即将竣工,届时柠檬保鲜期可延长至45天,进一步打开市场。
“百千万工程”编织绿美家园
城北乡积极发动贤达、企业、村民共建主题林,在全乡种植黄花风铃树、沉香、白玉兰、紫荆花等品种树木。据了解,通过“党员包片+群众认养”模式,一个个“四小园”星罗棋布,“美丽庭院”成为乡村风景的细胞单元。
人居环境的改善激发了村民的主体意识。在和家村,有的村民将自家院子改造成“柠檬主题庭院”,门前的小花园里种满了柠檬树和花卉,“乡里给补贴,我们自己动手,住着舒服,还能吸引游客。”
在石岭村的百年古宅群前,钩机正在平整土地,准备建设火山文化展示馆。“我们村有玛珥湖、火山口等独特地貌,还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村干部指着规划图说,1000亩果树种植园已完成土地流转,未来将开发“火山探险+田园采摘+民宿体验”的文旅线路。
站在木兰大道远眺,城北乡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北部是生机盎然的现代农业基地,中部是繁忙有序的物流园区,南部是正在崛起的文旅景区。随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推进,城北乡正用产业融合的画笔,在徐闻大地绘就“百千万工程”的生动样本。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