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广东海洋大学第22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宣传活动在湖光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举行。(5月27日《湛江日报》)
在5月25日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这一特殊节点,广东海洋大学第22届“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宣传活动举行,5000余名师生踊跃参与,共同聚焦心灵健康。次日,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携手湛江第一中学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公益活动,为师生送上宝贵的生命急救课程。这两场活动,看似分别聚焦“心灵健康”与“生命安全”,实则共同指向青少年成长的同一问题——身心健康。
两场活动的共通之处,首先在于对“完整育人”的践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情绪调色盘”“心理情景剧”等柔性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内心世界,学会与压力和解、与情绪共处,本质上是在构建精神层面的“免疫系统”;而急救技能培训以“心肺复苏实操”“海姆立克法演示”等硬核干货,教会学生在危机面前保持冷静、科学处置,实则是在打造技能层面的“安全屏障”。二者虽分别作用于“心理韧性”与“急救能力”,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两场活动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区别于传统知识教育的“灌输”方式。心理健康游园会将抽象的情绪管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游戏体验,让学生在“拼贴诗创作”中释放压力,在“永生花团扇”制作中专注当下,实现心理治愈与生活美学的融合。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心理健康知识不再枯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内化。而急救课程则将专业医学知识拆解为“判断意识—呼叫救援—胸外按压”的标准化流程,通过模拟真实场景的实操训练,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将技能内化为肌肉记忆。相较于单纯的理论讲解,实践操作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急救知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也能更从容地应对。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模式,真正体现了“教育即生活”的本质,让成长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延伸到真实的生命体验中。
两场活动提醒我们:知识是成长的基础,但仅有知识是不够的。青少年需要在心灵层面学会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关爱自我,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在实践层面掌握生存技能、提升应对能力,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护自己和他人。只有将“心灵成长”与“生存技能”并重,让青少年在“知爱己”与“能救人”的双重滋养中成长,才能培育出既有温暖灵魂又具实操能力的时代新人,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既能抵御风雨,又能传递温暖,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