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记者走访霞山区解放街道海头港片区看到,步道宽敞整洁,建筑墙面焕新颜,空中管线被梳理捆扎整齐,新建成的便民休息区里,居民悠闲休憩,游客驻足拍照——这片老旧街区正以“文化地标”的新姿态,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步道整洁、建筑焕新、人居环境优化
在城市更新与“百千万工程”推进中,解放街道直面老旧街区空间品质差、文化记忆断层、民生设施弱等痛点,以“老街记忆”为核心,创新“文化赋能+民生改善+文旅融合”改造模式,推动传统街区从“生活通道”向“文化旅游节点”转型,为城乡风貌提升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秉持分层级规划理念,该街道从人居环境基础整治入手,争取挂点部门资金支持,完成明晶花园门口风貌提升和海头港便民休息区改造:增设主题背景墙、休憩设施与花槽,拓宽步道并绘制特色地面图案,定制带有街区印记的邮箱与指示牌。同时,通过串联周边儿童公园、霞湖公园,一条贯通的特色旅游动线初步成型,为激活区域旅游经济埋下伏笔。
改造后的便民休息区。
在硬件升级的同时,街道注入文化内核,争取社会力量资金支持,推进“三线”整治、建筑风貌修复等6大任务:扩容电动车管理空间,修复美化沿街建筑立面,绘制“老街记忆”主题墙绘长廊,系统整治杂乱管线;深挖海头港抗法历史文化,让沉睡的史料变成可触摸的街区印记,为老街区注入深厚文化底蕴。
改造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模式。市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等挂点单位给予资金支持,周边企业单位主动伸出援手,居民群众积极响应配合……多方力量汇聚,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也让改造更贴合街区实际需求。街道直击三大核心问题:整治空中“蜘蛛网”、步道狭窄、乱停车等环境顽疾,引导居民至附近停车场规范停放;以墙绘长廊为载体,系统梳理街区历史,让文化基因融入街巷肌理;增设休息区、指示牌、充电桩、太阳能灯等便民设施,兼顾居民日常生活与游客游览体验。
改造后的明晶花园变成市民打卡点。
如今,明晶花园打卡点、海头港便民休息区成了新地标,“老街记忆”主题墙绘长廊成了文化亮点,串联起周边公园的旅游动线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街区的转变带动了周边小吃、商铺消费增长,区域经济活力被有效激活。为避免“改造一阵风”,街道建立“建管一体”机制:成立“社区+商户联盟+居民志愿者”三方共治平台,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与“每周巡查日”制度,实现从“短期改造”到“长效治理”的跨越,为街区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
明晶花园至天后宫路段改造后一隅。
“出门就是打卡点,休憩有了好去处,消防通道通了,心里也踏实了。”居民的心声道出了幸福感的提升;“既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游客的称赞印证了改造的成效。解放街道以“小投入、微更新、精治理”的实践,实现了传统街区的华丽转身,为城乡风貌提升提供了有益借鉴,也让“老街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