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以青春之力浇灌文明之花

——从湛江幼专“三下乡”实践看精神文明建设的青春答卷

2025-07-16 22:59 来源:湛江云媒 作者:通讯员 洪艳

在遂溪孔子文化城的文化长廊中,大学生与孩童共读《论语》的琅琅书声,与檐角风铃的清响交织成韵;非遗游鱼、漆扇、扎染、拓印上流淌的斑斓色彩,映照着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近日,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而小书童”实践队开展的这场“三下乡”研学实践活动,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以文化人,筑牢文明根基

当“君子六艺”化作趣味游戏,当庄周梦蝶的故事变身沉浸式剧场,这场实践深刻诠释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时代命题。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既需要守护千年文脉的“根”,更要培育创新表达的“芽”。湛江幼专学子用Z世代的语言重构文化符号:AR技术让碑刻“说话”,松果手工承载深邃哲思,这种“古老文明年轻表达”的模式,正是广东打造文化强省的创新路径。数据显示,活动覆盖遂溪县4所小学,参与学生、家长们纷纷表示“更愿通过这样的创新方式主动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这印证了创新传播的实效性。

以美育人,激活乡土潜能

从观察松果的数学之美到记录蝴蝶的生命之韵,实践团队将美学教育深植乡野。遂溪的古松、古建、非遗技艺,经由大学生们的重新解码,变成了滋养文明素养的活教材。这种“在地化美育”模式,既避免了文化建设“千村一面”,更培育了青少年对乡土的文化认同。

以德树人,凝聚向善力量

义卖活动中,孩子们争相将手工艺品换成助学金的那一刻,见证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层价值。当“仁义礼智信”从典籍走入现实,当文化传承与爱心传递同频共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有了具象载体。湛江幼专构建的“文化研学+公益实践”双螺旋模式表明: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活动累计形成6项传统文化研学课程成果,相关创新模式将在湛江其他乡村推广。

湛江幼专学子用脚步丈量乡土,以创意激活传统,展现的正是新时代青年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担当。

编辑:何海清
值班主任:莫松萌
值班编委:钟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百千万,一起干!湛江原创歌曲《劳动号子》发布
  • 吴川年例搬到了大湾区?原来是八音锣鼓助威“西甲”吴川队
  • 霞山区解放街道:以“老街记忆”为脉 绘就城乡融合新图景
  • 廉江市新民镇:“三联”模式推动人居环境整治
  • 湛江经开区硇洲镇:全民共建绘新景
  • 首票!湛江综保区委托加工业务落地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