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返乡创业探索反季节蔬果种植的“90后”“新农人”,到创办农民培训班的“致富带头人”,再到为农业产业现代化体系建设建言献策的“群众代言人”,湛江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许仕贤始终以躬身稼穑的坚守和履职尽责的担当,践行着人大代表的初心使命,坚持把履职答卷写在田间地头。
许仕贤。
扎根田间地头
代表建议自带“泥土味”
2022年,许仕贤当选为湛江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这不仅是对他多年来努力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深知,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肩负着为农民发声、为乡村振兴助力的使命。在履职过程中,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基层调研,倾听农民的心声,多次走访农村,了解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他的履职之路,始终伴随着自己对于“三农”发展的思考。
在日常工作中,许仕贤发现,我市农业保险发展未能跟上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特色农业保险险种不足、全产业链覆盖面不够等问题逐步暴露,农户“多年致富,一灾致贫”的问题比较突出,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于是,他提出了《关于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建议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率,确保投保人的最低保障收益,让更多农户实现“稳赚不赔”,免除农业企业和农户的后顾之忧。在基层调研时,许仕贤发现,我市不少海堤设施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工程建设标准偏低,建设质量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堤身单薄、超高不足、防洪抢险道路及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成为我市防灾减灾体系的短板。针对这一现象,他撰写了《关于加快实施湛江市海堤提标加固的建议》,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提升现有海堤工程防护体系,构建坚实的海岸带减灾安全屏障,保障我市沿海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针对湛江在数字经济发展工作存在的困难和挑战,2024年,许仕贤提出了《关于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探索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建议》,被列为年度1号重点督办建议,由市委书记领衔督办,主办单位市政数局会同会办单位加强统筹协调、细化工作任务、实地走访调研,办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进一步推进了湛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田间地头到人大代表会场,他的脚步始终带着泥土的芬芳与责任的重量。作为本地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与乡亲们一道用汗水浇灌着丰收的希望;作为市人大代表,他将农民的声音带进城市发展的“蓝图”。两种角色,一份初心——在他身上,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带头人的担当,更是对这片土地未来的期许。
从“农小白”到“带头人”
让更多青春力量参与乡村振兴
从“新农人”到人大代表,许仕贤的身份在变,但扎根土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初心始终未改。农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番茄正红,黄瓜新绿,仿佛他这些年交出的成绩单;人大会议的发言席上,调研扎实,建议铿锵,又似他给这片土地立下的“军令状”。他表示,将继续用实际行动践行人大代表的职责,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吸引更多既能俯身泥土、又能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回到农村、投身农业,让农业成为一个让大家向往的事业。
“我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农业是最朴素的行业,也是最有智慧的行业。在最初接触农业时,发现当时的农业生产缺乏规划,农产品常常滞销,感觉要走上现代农业的道路非常难。但随着与农民‘打交道’,自己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农村有广阔天地,年轻人大有可为。”2012年,大学毕业后的许仕贤放弃在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湛江成立了湛江市长荣种养专业合作社。通过反季节蔬果种植、农产品品牌打造,他从一个农业“小白”逐步成长为“致富带头人”,带领当地不少农民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乡村天地广阔,我们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大施拳脚!”回望返乡后的种种经历,许仕贤觉得只要年轻人有足够的想法、沉得下心,一定能在乡村振兴这个平台上实现自我价值。他说,“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广东也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青年人要提高对现代农业产业的认识,我将用好人大代表的身份,持续关注农村人居环境、农村医疗、农村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调研,撰写相关的建议,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投身农业产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许仕贤用青春和汗水在红土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用创新和实干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新农人”代表的责任与担当。在他的努力下,一份份来自田间地头的建议有望转化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让广袤的农村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