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镜头改造眼底相机、让中国针灸新疗法首入加纳、首例子宫输卵管造影术……百日间,由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选派的第14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在中加友好医院创下多个“首次”。从南海之滨到西非海岸,跨越山海的情谊在救死扶伤中愈发深厚。
腹腔镜外科技能培训。 受访者供图
“在加纳的每一个日夜,深切感受到当地人民对中国医生的信任和需要,我们都在见证生命的力量与友谊的生长。”医疗队队长杨永光道出了队员们百日工作的初心。自今年3月15日抵达非洲加纳阿克拉,这支队伍克服环境、语言与文化差异等多重挑战,不仅用精湛的医术填补当地多项技术空白,以实际行动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更为中加卫生健康合作与民间友谊注入新活力。
技术创新 填补空白
医疗队在履职的百日里,队员们用一把手术刀、一根针灸针、一套创新方案,取得了显著临床成果。医疗队累计接诊门诊患者超1500人次,主刀或指导完成各类手术及操作230余例,参与危重患者抢救35例,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与时间赛跑的硬仗。
尤为突出的是,面对加纳的艰苦条件,医疗队另辟蹊径,凭借改良后的技术及现有资源,创造性地完成了多项诊疗工作。队长、普外科专家杨永光成功开展超声引导下腹腔脓肿置管引流术;影像科医生江华堂完成该院首例子宫输卵管造影术;中医科郝林端将“红炉拨筋罐疗法”首次引入加纳,填补当地技术空白。“没有专业设备?我有好方法。”眼科梁德茂创新利用手机镜头搭配裂隙灯显微镜、前置镜,自制“眼底照相系统”,采集患者资料,解决临床难题。
针对复杂病例,医疗队创新引入MDT(多学科会诊)制度,联动国内专家远程研判,让加纳患者无需远行即可获得跨国诊疗方案;中西医协同模式则让外科术后患者通过针灸加速康复,成为当地医患口口相传的“中国智慧”。
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多次在危急时刻挽救患者生命。“无论深夜或节假日何时呼叫,医疗队员总会第一时间出现。”急诊室护士的这句话,道出了当地医护的共同感受。
授渔育才 搭建平台
深知提升当地医疗“造血”能力是关键,医疗队将技术传授置于核心。手术台旁,他们边操作边讲解要领;病例讨论会上,他们多维度详细分析重点难点;日常查房中,他们细细观察和询问交流。医疗队员们毫无保留地进行“手把手”教学,向加纳同行传授经验、技巧和规范。加纳医生感慨:“这是比技术更珍贵的信任。”
在2025年度首次腹腔镜外科微创技术培训班上,医疗队系统讲授了器械使用、打结缝合等内容。在眼科、中医科等科室,队员们还与当地年轻医生结成“师徒对子”,进行重点培养,旨在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技术力量。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医疗队深度参与推动建立了5月12日成立的“中加医学与学术交流委员会”以及6月27日成立的“西非传统医学合作与交流中心”两个重要区域性平台。这两个由医疗队联合加纳卫生部门、西非健康共同体等多方共同建立的平台,标志着西非传统医学领域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区域性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健康护航 关怀延伸
医疗队的服务半径远不止于医院,更延伸到社区和偏远地区。队员们走进深能安所固电力(加纳)有限公司,开展“健康护航”共建活动,为员工举办急救知识讲座,提升员工急救技能与健康意识。此外,医疗队还联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加纳办事处代表,前往首都一家孤儿院,为60余名艾滋病病毒孤儿举行大型义诊,捐赠物资并建立健康档案,成功为筛查出的两名脐疝患儿联系免费手术治疗机会。
医疗队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向中加友好医院捐赠了一批急需的医疗设备和用品,中国驻加纳大使童德发和加纳卫生部长夸贝纳·阿坎多共同见证捐赠仪式。这些跨越国界的善意,让“中国温度”融入加纳的街头巷尾。
文化交融 友谊花开
医疗队不仅是健康的守护者,更是中加友谊的使者。诊疗之外,队员们积极学习阿肯语问候,尊重当地文化习俗。妇产科专家朱亚飞博士深入探究阿丁克拉符号文化内涵,运用叙事医学方法与加纳同事和民众建立深厚情谊。医疗队参与孔子学院举办的国际中文日活动,与当地学生聊中医、话家常,让“中国故事”有了更生动的注脚。
队员们严谨的工作作风、谦和友善的态度以及高超的医疗水平,赢得了加纳政府、国际组织合作伙伴、媒体和民众的广泛赞誉,有力提升了中国医疗队乃至中国的国家形象。正如队长杨永光所说:“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份跨越山海的信任。”
从守护临床一线的生命之光,到为孤儿院送去希望的温暖;从填补当地技术空白,到搭建起区域医学合作的崭新桥梁;从“手把手”传授技艺,到以真诚赢得民心……第14批援加纳中国医疗队用百日的仁心仁术,在非洲大地上生动诠释着中国医疗队精神,为中加友谊的常青树增添了新的年轮。他们的新征程,正向着深化合作、共促健康的目标坚定迈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