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运输车辆往来穿梭……盛夏时节,在湛江各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处处涌动着奋进的热潮。今年以来,我市以项目之“进”支撑发展之“稳”,通过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创新项目调度管理机制等多项硬举措,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据7月19日《湛江日报》)
盛夏阳光下,湛江大地上,重大项目建设的热潮正奔涌向前。一个个重大项目的推进,不仅是当下稳增长的“压舱石”,更是湛江破解发展难题、打开未来空间的“金钥匙”。
面临发展瓶颈,如何破局?答案就是抓项目、促投资、强产业。今年第一季度,湛江以超342.3亿元的115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涵盖产业、基建、民生等多个领域。比如,广东大毛牛新材料基地宣告落成,有望成为行业内的“六星零碳工厂”;巴斯夫(广东)一体化项目液体散货码头通过对外验收,提升湛江港高端化工承载力;广湛、合湛高铁加速推进,打破区域协同……这些项目的布局,精准对应着当前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当项目从蓝图变为现实,湛江的发展空间便随之打开,竞争力自然水涨船高。
这些项目推进,检验着区域竞争的核心实力,靠的是什么?湛江的实践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机制顺畅。湛江构建的稳投资“双机制”、18个行业网格化管理、“三张清单”调度,本质上是用制度扫清项目推进的障碍。挂点领导深入一线“把脉问诊”,现场调度会限期解决问题,这种“穿透式”服务让“中梗阻”消弭于无形。当营商环境成为“梧桐树”,项目这只“金凤凰”自然纷至沓来。
作风务实。“管行业必须管投资”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化为挂点干部在工地现场的身影,化为职能部门主动对接的脚步,化为解决问题时“马上就办”的行动。面对项目推进中的土地、资金、审批等难题,湛江的干部没有“等靠要”,而是“抢闯干”,这种作风让项目建设有了“主心骨”。
执行能力。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精准到位,为重大项目落实资金保障,确保按节点推进,这种“说到做到”的执行力,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发展实效。一季度投资数字背后,就是湛江执行力的最佳注脚。
塔吊升高一寸,城市生长一分;项目落成一个,发展根基便牢一分。湛江用项目建设的实绩证明:破题的关键在实干,实干的落点在项目。当重大项目持续落地,当制度优势不断彰显,湛江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