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廉江市石城镇大塘村村口,8位革命战士的塑像巍然屹立——一位战士吹响冲锋号,其余战士向敌冲锋;进村道路的墙绘记录着挥舞红旗高举钢枪庆祝胜利的瞬间。这些场景仿佛向来访者诉说:烽火曾照亮这片土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记者走进大塘村,触摸这片红色热土的滚烫记忆。
大塘村的宗景公祠,便是大塘抗日联防区暨化吴工委、化吴中心县委旧址。
大塘村宗景公祠。
烽火中开辟抗日根据地
1944年,日军占领遂溪、廉江一带,廉东南已成为敌后和半敌后地区。中共化(县)吴(川)组织领导人陈醒亚、陈炯东、邹贞业等以大塘为中心,在化廉吴边境发动群众,建立各种群众抗日组织。
1945年5月,中共化县组织根据中共南路特委的统一部署,在该村宗景公祠召开大塘区军民代表大会,成立大塘抗日联防区委员会,选举邹贞业为主任,邹培芝、钟其鉴为副主任,钟其芳为军事顾问,下设宣传、财粮、生产、武装等委员。联防区按地理位置分四片管理,各片设队长、副队长若干人,具体指导各村工作。这是化县党组织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管辖地区包括廉东南及化南地区的200多个村庄,面积250平方公里,人口3万人,与廉江新塘抗日联防区连成一片,成为南路地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从1948年7月至1949年底,在宗景公祠举办了10多期党员骨干和干部培训班,为党组织和部队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大塘村于1958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抗日根据地老区村”。宗景公祠于1981年11月被廉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廉江县文物保护单位“大塘抗日联防区旧址”,2013年11月被中共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命名为“湛江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奏响抗日热血壮歌
大塘抗日联防区成立后,提出“组织起来,武装起来,保卫家乡”的口号,着手开展税收、交通、情报和发动群众参军等工作,共筹集了150多支长短枪,发动了400多名青壮年参加联防队,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的动人场面,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队伍。
联防队白天生产和训练,晚上巡逻放哨,村与村互相联系,前哨发现敌人即吹响螺角,一级级相传,区内村村获悉敌情后准备作战。1945年6月中旬,驻廉城日伪军一个大队进犯大塘抗日联防区,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四团在民兵的配合下,于荷木坑村附近的山头上伏击日伪军,伤敌2人,日伪军逃回廉城。几天后,驻黄泥地据点的日伪军一个大队再犯大塘村,被抗日军民分割包围打击,后丢下尸体分路逃回黄泥地和廉城。大塘抗日联防区军民同仇敌忾,狠狠打击了廉化吴地区日伪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联防区人民的革命斗志。
宗景公祠的碑志刻着一个沉重的数字:以大塘为中心的廉东南军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先后有270多名烈士捐躯。村外一片静默的桉树林间,5名烈士在此长眠。这是石城镇人民政府于1989年建立的革命烈士之墓,其中安葬着肖兆仔烈士。
肖兆仔烈士的侄子肖国光向我们讲述跨越三代的精神传承。“父辈四兄弟都投身革命。”他回忆道,父亲肖应荣虽极少提及叔父的英勇事迹,却将革命的信念化作家训:做人要正直,不能作恶害人。每年清明,父亲带领全家祭扫肖兆仔墓。如今父辈虽逝,年轻一代远赴他乡务工,但清明节归乡祭扫缅怀先烈的传统从未中断。
大塘村村口,战士塑像巍然屹立。
革命事迹激励后人
退休村干部肖境仙轻抚宗景公祠修缮一新的梁柱,向记者介绍,“2011年重修那会儿,家家户户都抢着出力出钱。”这座承载烽火记忆的公祠,如今焕然一新。
中共廉江市委党史研究室在宗景公祠内布展史料。8米长的展墙之上,历史脉络清晰铺展。大门左侧,廉江、化州两地政府联合署名的旧址碑志,让来访者肃然起敬。
十位村民自发组成义务维护队,利用农闲对宗景公祠进行卫生保洁和维修。如今的宗景公祠已深度融入了乡村生活,全天候向村民开放。
肖日章自2012年开始担任宗景公祠的讲解员,为慕名而来的学生、干部和访客讲述这片土地上的抗战硝烟。“讲述这段抗战历史,就是想让大家明白,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
12岁的小学生肖颖强在学校的组织下参观宗景公祠,透过宗景公祠内展示的照片以及讲解员的讲述,触摸到了80年前先辈们无畏牺牲的历史。“今天的生活,是他们用命换来的!”革命先烈们的故事激励着肖颖强。
振兴路上号角嘹亮
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大塘村以红色基因为引擎,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村干部将红色精神深度融入乡村治理,广泛动员群众、乡贤及社会各界,移风易俗、耕地保护等工作有序推进。
作为廉江风貌管控提升示范带,近年来大塘村发生了巨变:硬化的新村道蜿蜒其中;新路灯与凉亭点缀其间;公厕整洁卫生,村规民约四章三十条上墙;“党员护绿队”守护的乡村绿化工程,让生态文明成果惠及村民。
在村委会与返乡企业家的带动下,石榴、火龙果、荔枝等特色种植产业蓬勃发展,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深圳市廉江石城商会执行会长肖庆辉,作为大塘村挂点帮扶企业的负责人之一,他不仅为大塘村提供就业岗位,更倾力支持教育事业。如今,越来越多的乡贤投身家乡建设。
当年冲锋的号角,如今正化作乡村振兴路上的时代强音。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