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州市附城镇北营村东头,一座红砖黛瓦的三进院落静静矗立着,大门上面“崔氏宗祠”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这座始建于清嘉庆七年的崔氏宗祠,在百年岁月中不仅承载着家族的血脉传承,更在烽火年代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抗日史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记者踏访雷州东洋抗日武装中队成立地旧址——崔氏宗祠,追寻英雄足迹,聆听抗战故事,探寻承载红色基因的旧址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中如何焕发新生。
村干部在崔氏宗祠前谋划利用红色资源发展文旅产业。
烽火年代的革命摇篮和堡垒
7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东洋抗日武装中队成立地旧址。今年90岁的北营村老人崔兆锦说,崔氏宗祠在大革命时期是农民运动的一个活动场所。抗日战争时期,海康县特派员沈斌带领翁泽民、欧汝颖、肖汉辉等人在北营村进行抗日活动。崔氏宗祠作为抗日联络站,他们经常在此开会,商定对敌斗争策略。
据史料记载,1944年春,欧汝颖、王文劭、陈意在北营村发展党组织,在崔氏宗祠成立北营村武装抗日游击小组和北营村党小组。1945年1月18日,沈斌、王文劭在崔氏宗祠成立东洋抗日武装中队,陈意任中队长,王文劭任指导员,吴福瑞任司务长。当晚,中队拉往塘仔村,编入雷州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南下徐闻参加下洋抗日武装起义。解放战争时期,崔有豪、何海洲在崔氏宗祠成立班排武装,后编入海康独立营。
“这就是当年东洋抗日游击小组存放枪支的地方。”崔兆锦说。北营村党支部副书记崔世谓推开崔氏宗祠厚重的木门,在他的指引下,我们看到柱身上几处岁月与烽火留下的印记。
崔氏宗祠外的一片空地,是当年游击队员在这里进行训练的场所,游击小组曾多次袭击日军的运输队,缴获的粮食、弹药藏在宗祠里。
“当时崔氏宗祠周边都是棘刺,敌人不容易发觉,一旦被敌人发觉,我们也很容易脱险,村民很快就能撤到大海边。”崔兆锦说,“当年日军进村搜查,游击队员提前转移,日军恼羞成怒,在祠堂内放火。在崔氏宗祠里,有日军暴行的铁证,也是我们村民与敌人斗争的见证。”
东洋抗日武装中队成立地旧址文化长廊建设中。
守护红色遗产传承革命精神
2002年10月10日,崔氏宗祠被雷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雷州市启动革命遗址修缮工程,崔氏宗祠得到重视与支持。同时村民们为修缮崔氏宗祠踊跃捐款。在修缮过程中,修缮团队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在更换腐朽梁柱时,特意保留了带有历史记忆的构件。村民说,它们是珍贵历史的一部分,不能为了美观而抹去北营村抗日的烽火记忆。
从崔氏宗祠走出来,记者看到宗祠的右前方正在建设一道长廊。老村民崔兆强说,这是村民自发捐款建设的崔氏宗祠文化长廊,要将崔氏宗祠的红色故事记载在长廊里,让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如今,修复后的祠堂既保持了清代建筑的风貌,又增设了革命历史展示。在第一进院落里,雕刻着崔氏宗祠革命斗争史简介、黄杰烈士简介等。在第二进厅堂的上方,悬挂着红色的牌匾,上面写着“致诚革命摇篮”六个大字,非常醒目。
“每年村里组织中小学生来这里参观。”今年,北营村计划与雷州市多所学校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村里的老党员担任讲解员,讲述宗祠里的革命故事。
广东海洋大学“党海队”的大学生们到崔氏宗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队员说:“当触摸到那些带着烽火记忆的木柱,我仿佛听到了当年战士们的呐喊。这种心灵的震撼,是教科书里无法给予我们的。”这些大学生们参观后,通过图片、短视频等方式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崔氏宗祠这段不平凡的革命历史。
为了让红色故事“活”起来,北营村的在校大学生计划组织排练情景雷剧《宗祠烽火》,然后搬上舞台。他们说:“虽然我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但听着长辈们的讲述,就觉得家乡的烽火故事是很好的爱国主义题材剧本……”
老人崔兆锦在崔氏宗祠里讲述东洋抗日的故事。
红色基因赋能幸福家园建设
盛夏时节,北营村的稻田泛起金色的波浪。这片曾被日军蹂躏的土地,如今已成为村里合作社的“稻虾共作”示范基地。北营村党支部书记黄发胜说,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北营村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发展动力,村民们传承当年游击队员团结协作的精神,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引进优良稻种,发展生态农业。
红色资源正成为北营村乡村振兴的“助推器”。近年来,雷州市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和雷州半岛乡土文化,谋划文旅线路,打造红色教育线路、附城人文旅游线路等文旅产品。
附城镇政府将崔氏宗祠纳入全镇的文旅版图。目前,附城镇将崔氏宗祠等几十个名胜古迹景点串珠成链,打造成附城镇自驾乡村旅游路线,依托崔氏宗祠等红色景点,整合了周边的黄杰烈士故居、黄氏宗祠、清端园、文海庙、雷州碑廊等资源,打造了“一日红色研学游”线路。
村民们积极为公益事业捐款。这些捐款除了用于宗祠的日常维护,还设立了奖学金,奖励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村干部说:“当年先烈们奋斗,不就是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吗?”
记者结束采访,离开崔氏宗祠时是正午,还看到几位老人坐在宗祠前的石凳上,给孩子们讲述着当年的战斗故事。
“烽火忆当年,四十勇士卫乡土;稻花香今日,万千乡亲续华章。”当年的烽火早已远去,但崔氏宗祠的红色记忆从未褪色。从抗日堡垒到教育基地,从文物保护到乡村振兴,这座古老的建筑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在这里,革命精神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营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发前行。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