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吴阳客厅,如此惊艳!

2025-08-09 08:48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龙飞腾

近日,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公共空间奖”终评名单公布,其中一个乡镇级文化空间的名字格外醒目——吴阳文化站(吴阳客厅)。(8月8日《湛江日报》)

一座乡镇级文化空间,竟能跻身三联人文城市奖“公共空间奖”终评名单,让《时代建筑》以封面案例深度解析,令国内外多家专业网络媒体纷纷聚焦。8月8日,《湛江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报道了吴阳客厅的“火出圈”,更抛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吴阳客厅,何以惊艳?

建筑之美,是第一眼惊艳的密码。它没有复刻城市地标的炫技式华丽,而是从吴阳的土壤里自然生长出来:明代古城池遗址上,800余块成化“巨砖”与本地红砖砌筑外墙,600多块带铭文的古砖既是建材也是展品,隋唐水纹陶器与铜质规划图在展厅里完成“古今对话”。这种“让历史可触摸”的设计,带来了丝丝亲切感。更精妙的是“新岭南风”的在地智慧:屋顶借鉴“明厅+天井”实现自然通风,首层架空与广场连成“有顶棚的公共会客厅”,洗米石地面延续岭南温润质感。这种不盲从“新中式”“欧式”的设计,既获建筑界专业认可,又让村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作为“百千万工程”典型镇的“门面”,吴阳客厅的惊艳更在于它让公共的“会客厅”有了“家”的感觉。它跳出“政府建、群众看”的传统模式,从诞生之日起便带着浓浓的烟火气、乡土味。设计初期,团队因村民“纳凉闲聊”的日常场景,果断将封闭展厅方案改为开放式架空空间;建设中,本土施工队用熟稔工艺打磨细节,各方捐资支持文化站征集文物,民间收藏家无偿捐出150通历代碑文拓片;运营时,飘色巡游、书画展、非遗展演轮番“驻场”。如今,老人在架空层闲话家常,村民用数字方志库查阅史料,游客在小林漫画展里感受渔乡风情——这里不是冰冷的地标,而是“老百姓随时能走进来”的共同体空间。这种“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专业打造”的共建模式,让吴阳镇第一次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会客厅”,这个“会客厅”成了承载集体记忆、延续乡土文脉的精神家园,也让“百千万工程”的民生温度可触可感。有如此“会客厅”,何愁居民不聚拢到“百千万工程”的“主场”中来?

更深层的惊艳,源于“新岭南风”背后的文化自信。吴阳客厅拒绝“千镇一面”的复制,始终以海洋文化为魂、状元文脉为骨:小林漫画将渔民赶海场景化为水墨意境,衍生文创让文化IP从展墙走进生活;“状元故里游”串联起一众打卡点,让文化底蕴转化为文旅动能——一条“产业兴、乡村美、文化润”的现代化岭南新乡村建设路径,正越走越宽。过去,在一些人眼里,乡镇常被视为城市的文化“附庸”,要么复制城市的建筑符号,要么被定格为“怀旧标本”。而吴阳客厅证明:乡镇可以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它既不必用“小洋楼”证明现代性,也无须困于“原生态”而故步自封,而是以“新岭南风”的从容,让文化基因成为发展的“源代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找准自己的坐标。这种自信最终必将沉淀为发展的内生动力。它仿佛在告诉我们:实施“百千万工程”、建设现代化岭南新乡村,就是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文化逻辑,生长出面向未来、赢得挑战的生命力。吴阳可以,湛江其他各镇同样可以!

吴阳客厅,如此惊艳!这惊艳,是文化底蕴与建筑设计的交响,是“百千万”与“千万家”的相拥,更是红土智慧对城乡融合命题的独特应答。这束从吴阳客厅亮起的光,正照亮湛江城乡共美的新征程。

编辑:徐卫民
值班主任:莫松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全市15万干群齐动手  清除蚊虫孳生地  筑牢健康防线
  • 防蚊灭蚊
  • 赤坎一小区开展消杀行动
  • 你知道吗?广湛高铁动车停车场长这样→
  • 雷州市开展灭蚊行动
  • 湛江日报社小记者暑假活动首场秀举办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