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赤坎金沙湾观海长廊南北悠闲小岛的南岛,新增了一处女性面部轮廓造型的艺术立柱,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观赏。(8月28日《湛江日报》)
赤坎金沙湾新增的女性轮廓艺术立柱,以仰望“一湾两岸”的灵动设计,为湛江海岸线增添了一抹人文亮色。这个好玩又有意思的雕塑,不仅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心动新地标”,更彰显了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深层价值。
城市艺术地标的核心意义,在于为建筑空间注入情感与记忆。金沙湾艺术立柱以女性面部轮廓呼应海湾曲线,给人以“恋上湾景吻住云边”的美好想象,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思巧妙联结。它打破了观海长廊单纯的功能性,让市民在散步休憩时有了与城市互动的“窗口”,让游客在欣赏海景时感受独属于港城的浪漫,这种“硬空间”与“软文化”的融合,正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精髓所在。
艺术地标更能成为“流浪密码”。现在的年轻人打卡,早不只是拍张照就走了。大家会带着话题来互动:有人对着立柱拍“同款”造型,配文“和湛江一起看更远的海”;有人穿浅色长裙来拍剪影,说要“和亲亲共赴一场蓝天之约”;还有人带着家人来,让小朋友来看看地标藏着的“吻上天际线”密码。这种自发的创意互动,让艺术地标变成了有温度的社交媒介,带来了一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其实年轻人爱的打卡,本质是在找和城市的情感联结。以前逛金沙湾,可能只是“看海”;现在有了这根艺术柱,变成了“和湛江对话”。它就像一个温柔的城市符号,让游客能快速记住“哦,这是湛江的样子”,让市民多了个“这是我们的小骄傲”的理由。
作为金沙湾观海长廊的新晋打卡点,艺术立柱自然形成人流聚集效应,这种吸引力不仅带来打卡流量,更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区域文化品位。当雕塑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湛江符号”,其价值便会超越美学范畴,转化为城市形象传播的软实力,成为讲述“湛江故事”的生动载体。一道雕塑的线条、一个出片的角度、一片自然的光影,就把人与城市的情感联结悄悄拧紧。就像你站在立柱前,看着它深情望海的姿态,忽然就懂了湛江人对这片海的偏爱。可以说,这些无声的美学表达,让区域文化品位在日常浸润中慢慢提升,让“滨海休闲”多了一层“艺术体验”的厚度。
一个成功的城市艺术地标,是自然景观的点睛之笔,是市民情感的寄托之所,更是城市文化的鲜活注脚。下次逛金沙湾,不妨特意为她停几分钟,和这个“懂浪漫”的艺术地标合张影吧,毕竟不是每座城市都有这样的角落:能让你的笑容,与城市的风景完成一次温柔的“双向奔赴”,这样的“同框”,本就是值得珍藏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