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午,“美好家园共建有我”湛江市发动群众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在赤坎区金沙湾奥运女神广场启动。(9月8日《湛江日报》)
湛江市发动群众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日前在赤坎金沙湾启动,其中有一个细节很是值得留意——在广场一侧,“美好家园 共建有我”主题展板展示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的历史。在这个场合,为何重提建库开河历史?
当年30万劳动大军自带工具、肩挑手扛,在雷州半岛的红土地上凿开青年运河,用集体力量改写“十年九旱”的历史——这段建库开河的壮举,不仅是湛江的历史记忆,更沉淀为这座城市最深厚的“群众基因”。时至今日,发动群众共建美好家园“七项行动”,就似一场穿越时空的“湛江接力”:从当年战天斗地的运河建设,到如今覆盖“七项行动”的全民共建,湛江始终把群众放在治理的核心位置,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实践,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最持久的动能。
为什么要开展“七项行动”?怎样推进“七项行动”?“七项行动”能不能成功?一连三问的答案,关键都在四个字——“群众基因”!
建库开河的精神内核,本质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治理智慧。彼时没有高端的机械工具,却有“人人出力、户户参与”的凝聚力;没有丰厚的劳动报酬,却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向心力。如今提出“七项行动”,无论是“百千万工程”的振兴大计,还是绿美湛江的生态建设,抑或是“净、畅”行动的城市管理,都没有将群众视为被动的受众,而是定位为主动的主角。因为湛江深知,单靠政府部门的力量,难以覆盖城市的每一条街巷、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唯有激活群众的内生动力,让治理从“政府推着干”变成“群众主动干”,才能破解当前发展中的痛点堵点,推动湛江进入新一轮大发展。
让群众从受众变主角,关键在于搭建“可感知、可参与、可获益”的实践平台。“七项行动”就是这个平台,让群众清晰看到“如何参与”“参与能带来什么”。72个重点村(社区)培育计划,让共建有了具体的落脚点;“社区公益合伙人”的创新,让各方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七支共建队伍的集结,更是为不同群体提供了更适合发挥自身特长的“小赛道”。这些设计的深意,在于将“共建”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不是单纯地要求群众“去做什么”,而是告诉群众“能做什么”,更让群众感受到“做了之后能让家乡更好、自己的生活更好”,从而激发发自内心的参与热情。
接下来推进“七项行动”,关键是要把群众参与的机制从“搭建”转向“细化”,让每一项行动都有能落地的群众“参与切口”。比如针对“交通安全治理”,可开展“交通问题随手拍”活动,市民发现占道停车、闯红灯等现象可实时上传,相关部门限期反馈整改。又比如城区推进“净、畅”行动时,要与蚊媒传染病防控、“爱国卫生日”活动等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以争取最大合力。
唯有如此,才能让“群众力量”始终在线,将“七项行动”从“阶段性任务”变成“长久性实践”,融入日常,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