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亮丰腴的黄油蟹蒸腾着诱人香气,冰镇生蚝如白玉般剔透,章红鱼片纹理清晰——这不是普通的宴席,而是科研人员精心打造的“科技海鲜宴”。(9月12日《湛江日报》)
湛江,这个被大海偏爱的城市、这座“中国海鲜美食之都”,向来以“海鲜宴”闻名遐迩。
海鲜宴上,白灼虾的清甜、清蒸蟹的可口、炭烧生蚝的肥美……令人回味无穷,也将湛江之“鲜”列为独一档的舌尖享受。然而,这份“鲜”的背后亦曾有隐忧:种苗端常受限于外部供给,养殖端难逃台风、水质等自然变量的牵制,产业链也多停留在“鲜活售卖”的初级阶段……就像一道少了关键调味料的菜,鲜美有余,却难撑得起产业升级的大场面。
直到近年,矢志向海图强的湛江,终于为自家这桌“海鲜宴”找到了一味特殊调料——“科技”。一桌“科技海鲜宴”,正从餐桌美味,蝶变成为撬动湛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
若说过去湛江“靠海吃海”是“看天吃饭”,那如今的“科技海鲜宴”,便是用科技改写规则的“人创机遇”。海洋经济的痛点,从来不是“无海可依”,而是“有海难用”:种苗依赖进口易被“卡脖子”,浅海养殖受限于自然条件,产业链停留在“卖原料”的低附加值……而科技,正是破解这些痛点的关键。从育种端掌握“种苗芯片”,到养殖端打造“智慧矩阵”,再到产业链端“价值倍增”,每一步都是对“海洋经济只能看天吃饭”的颠覆。
这桌“科技海鲜宴”,首先赢在“好吃”——品质的跃升,让每一口鲜都更有底气。
过去海鲜品质靠“运气”,同一海域的鱼,可能因饵料、水质差异口感天差地别。如今,科技把“运气”变成“标准”。从突破南美白对虾抗病育种,到补齐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的“最后一块拼图”,再到制定金鲳鱼、军曹鱼的养殖标准——科技不仅让种苗实现了“自主可控”,更让海鲜宴有了“稳定发挥”的根基。智慧养殖平台里,实时监测的水质数据确保鱼虾生长环境稳定,精准配比的饵料让营养更均衡,就连鱼群的游动空间都经过科学设计,肉质更紧实。从种苗到上市,区块链溯源系统像给海鲜办了“身份证”,哪片海养的、吃什么长大的、经过哪些检测,一目了然。加入“科技”这味调料,不是简单“提鲜”,而是让“鲜”有了稳定的标准、可靠的保障。不仅可以“放心大啖吃”,而且“啖啖都好吃”,这才是真正有品质、有底气的湛江版“海鲜自由”。
这桌“科技海鲜宴”,更加赢在“抵吃”——价值的跃升,让海鲜的“含金量”远超餐桌。
过去一条鱼、一只虾,价值多停留在“按斤售卖”,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如今加入“科技”这味调料,海洋资源得以“物尽其用”:深海鱼油能提炼高纯度营养成分,搭配中药变成降脂产品;鱼蛋白、鱼胶原能开发成护肤品、医美原料;就连虾壳、蟹壳都能加工成生物肥料。从“吃鲜”到“用鲜”,从“卖原料”到“做产品”,科技把一条鱼的价值翻了好几倍——对消费者来说,买到的不只是食材,还有营养健康等多元价值;对产业来说,摆脱了“按斤售卖海中鲜”的老路,走上了“科技增值延链条”的新赛道。
一桌“科技海鲜宴”,背后是一座城向海图强新思路的逐渐清晰:不把海洋当“提款机”,而是用科技把它变成“活宝库”;不再局限于“卖海鲜”,而是围绕“海洋资源”做全链条文章;不再满足于“区域特色”,而是要打造可复制的“海洋经济新范式”。这种思路,是从“吃海”到“牧海”再到“兴海”的跨越——育种是“强基”,智慧养殖是“提效”,价值延伸是“增值”,三者环环相扣,将“科技”这味调料的功效完全激发出来。
吃的是鲜味、品的是变革、赢的是未来,好一桌“科技海鲜宴”!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