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一滴水“贴膜”?我国科学家开发“液滴打印”新技术

2025-09-13 10:12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胡喆

为一颗布满沟回的大脑,无缝贴合一层比头发丝还薄的电子膜——这个类似科幻的场景,被中国科学家通过“一滴水”变成现实。

记者12日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悉,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已发表该所宋延林研究员团队联合多家单位开发的一项成果。这种名为“液滴打印”的新技术,能够将超薄、易碎的电子器件膜通过液滴媒介,精准贴附于复杂曲面尤其是生物组织表面。

温柔贴:避免生物组织表面的薄膜受损

在脑机接口、可穿戴设备、神经修复等前沿领域,常需将柔性电子器件贴合于人体皮肤、神经甚至大脑等不规则表面。这类器件厚度极薄,容易在贴合过程中因弯曲、拉伸而发生破损。

“这种操作就像给手机贴膜,只是贴的‘膜’更软更脆,而‘屏幕’也更加凹凸不平——比如大脑的沟回、纤细的神经等。”研究人员比喻道,一滴水恰好提供了一个“温柔”的解决方案。

一滴水作为中间介质,先“拾取”超薄膜,再释放到目标表面。在此期间,液滴存在于薄膜与组织之间,既通过毛细作用促进贴合,又像“润滑剂”一样让膜自由滑动,及时释放应力,避免了传统操作可能导致的破损。

研究成果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提供)

稳且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操作安全性

实验显示,即便是厚度仅150纳米的金膜,也能通过该技术完好贴附在微米级的草履虫表面,甚至蒲公英绒毛、贝壳纹理、光纤等复杂结构也都成功实现贴合。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活体实验中,研究人员将硅基电子膜“打印”到小鼠的坐骨神经和大脑皮层上,实现了无损、保形贴合。通过光照触发,该器件可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成功刺激神经引发腿部运动,并同步采集到清晰的神经电信号。

整个贴附过程仅靠“一滴水”完成,不需外加压力、不需黏合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操作安全性。

前景广阔:为电子器件制备带来全新可能

该项技术打破了传统柔性电子器件贴装的局限,在脑机接口、神经调控、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甚至可扩展至组织工程、智能显示等前沿方向。

“正如印刷术不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液滴打印’也有望为电子器件的制备与贴合带来全新可能。”宋延林研究员表示。

这意味着,未来我们或许可以像“贴膜”一样,将各类电子器件轻松、精准地“印”在皮肤、器官甚至神经上——而这一切,都从“一滴水”开始。

编辑:何海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湛江口岸通关便利化政策推介活动走进贵州重庆
  • 环北广东工程最长支洞白石支洞提前贯通
  • 是竞逐更是共进!湛江“百千万工程”现场推进会走进坡头吴川
  • 霞山区爱国街道洪屋社区:体育公园落地建成 居民幸福指数攀升
  • 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连续6年参与21天阅读挑战活动  让更多少年儿童爱上图书馆
  • 霞山海鲜美食综合体建设正酣  2027年可享“渔获上岸即尝鲜”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