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桦加沙”裹挟着狂风暴雨来袭。面对这场硬仗,霞山区启动平急转换机制,连日来,基层党组织迅速行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全区上下“同心御风雨,合力护家园”。
闻“风”而动,以快制胜
霞山区委、区政府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区四套班子负责人第一时间分赴各挂点街道及村(社区),直插海堤、渔港、在建工地、低洼易涝点等关键区域,靠前督导。在区三防指挥部,指令声、电话声、键盘声此起彼伏,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渔船回港、人员转移、隐患点位等各项数据,一场与台风赛跑的防御战有序展开。
随着响应升级,一张严密的防风防汛网在全区迅速铺开。霞山区推动组建临时党支部98个,动员各级党员6700多名,严格落实“八停”措施和“六个百分百”要求,坚持应转尽转。截至9月24日15时,已转移各类人员3456人,疏导569艘海上作业渔船全部回港、121名渔船作业人员全部上岸;特呈岛景区提前关闭,500名游客有序撤离;35个应急安置点灯火通明,折叠床、应急食品等物资储备充足;12支共计440人的抢险救援队伍严阵以待。与此同时,区城综局的修剪车、疏通工程车穿梭于大街小巷,累计修剪树木超4600棵,清疏管道近700米。
风雨来临前,从指挥中枢到街头巷尾,从党员干部到救援力量,霞山区筑起了一道集结迅速、响应高效的防风安全屏障。
一线鉴心,实战担当
面对台风“桦加沙”的严峻考验,霞山区坚持把防风一线作为锤炼党员干部的“主战场”。霞山在街道成立防风防汛应急预备队10支,在村(社区)成立防风防汛应急预备队79支,发动全区66个机关单位、2800名机关党员干部下沉防风一线,联合组建防风防汛党员先锋队、应急队146支,做好群众转移、渔船回港、物资准备、应急力量储备、灾后恢复力量储备等工作,将组织力转化为抗击风雨的实战效能。
依托“双报到”机制,机关党员迅速转化为社区防风生力军;就连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中的流动党员也纷纷响应号召,利用熟悉街巷的优势,化身“移动哨兵”协助物资运送。
在这场与风雨竞速的攻坚战中,广大党员干部以“冲在前、干在先”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的硬核担当。
进村入户,深入网格
风雨当前,每一户居民、每一条街巷及村、社区,便是防御的最前线。
在霞山区新兴街道,9支党员先锋队分赴各村(社区),深入地质灾害点、危房户、在建工地,逐一排查隐患。“张伯,今晚可能有强风雨,您得先到安置点去。”街道党员干部小心劝导,帮老人收拾行李。同时,744份《预警告知书》和《安全警示通知》送到了居民手中,微信群、短信、电话多管齐下,让每一条预警信息精准送达。
在海头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带队进村入户,对低洼地带危房逐户核查,明确转移路线和安置点。对自建工地坚决叫停,施工人员迅速撤离,隐患设施加固或拆除。街道还紧急调配沙袋、雨衣、对讲机,党员志愿队伍全员待命。
在解放街道,防御网络迅速铺开。班子成员直插一线,带领街道、社区干部和“双报到”党员下沉网格。排查不仅是登记,还是对20余处老旧危房和低洼地带的一次次“精准把脉”。“敲门行动”也不仅是发放100多份告知书,更是一次次面对面的叮嘱。“阿伯,台风天千万别出门。您如果有需要,请随时拨打社区电话!”这场由街道党员干部发起的守护行动,正将“人人防御”的共识,转化为家家户户的安心应答。
在爱国街道,一支由73名党员组成的先锋队迅速集结。在“台风不退、党员不撤”的动员令下,党员干部全面下沉网格。“您放心,安置点都准备好了,那边有床铺有热水,社区志愿者会一直守着。”党员志愿者在劝说独居老人及时转移。台风来袭前,爱国街道25名居住在危险区域的群众已全部安全转移。
面对台风“桦加沙”,霞山区党员干部以严的作风、实的举措、满的热情,凝聚起无坚不摧的防御合力,与人民群众并肩作战,全力构筑守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