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谢谢您!”电话那头13岁的小女孩声音雀跃。湛江吴川市公安局女警林警官听到这声感谢,眼角泛起欣慰的泪光。这声自然而然的“妈妈”,来自她结对关爱一年多的留守女童小琳。
在湛江,像林警官这样的“警察妈妈”还有很多。2024年5月,湛江市公安局启动全市公安机关“警察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女童活动,600余名女警与留守女童结对,通过情感关怀、法律保护和教育支持,为留守女童撑起一片成长的蓝天。
三级联动 让爱不缺席
从湛江市委谋划部署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到各级公安机关“一把手”每月走访留守女童,再到女警们日常关爱,湛江市公安机关“警察妈妈”结对关爱工作机制,构建起“区县女警为主体、市局女警为补充、警种部门包片帮扶”的市、县、所三级联动体系。这一体系通过定期每日小结、每周通报、调研督导等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作为吴川市公安局一名女警,林警官与小琳的结缘始于一年前的结对活动。“第一次见到小琳时,她躲在奶奶身后,眼神躲闪,问十句答一句。”林警官回忆道。小琳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她性格有些内向,不爱说话。一次次的走访和耐心交流后,小琳的情况悄然发生转变。
在深入了解中,林警官发现小琳因出生证遗失,父母又常年不在家,一直未为她申办户口,对小琳即将小升初造成影响。
“别怕,我帮你。”林警官多次走访当地卫健部门、卫生院等部门,并将具体情况通报辖区派出所和户政部门。2025年6月,小琳完成户口申办手续。拿到户口簿的那一刻,小琳喜极而泣:“我现在有户口,可以安心继续读书了,特别感谢警察妈妈。”这一声感谢不仅是对林警官个人努力的认可,更是对“警察妈妈”群体的最好褒奖。
精准关爱,一个都不能少
留守女童往往面临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安全风险突出等问题,湛江市公安机关创新搭建“亲情化补位、清单化落实、多元化守护”工作体系,促进“警察妈妈”的关爱覆盖到每一位留守女童。
各级公安机关联合政法、民政、教育、镇街、村居等部门,对全市留守女童进行拉网式排查和细化评估,实施分级精准关爱,采取差异化帮扶。各地通过设立关爱工作站、推行所队分片包干,男警协助女警、“一对多”结对等措施,做到“逐一结亲不留空缺、关心关爱不漏一人”。
全市女警组建“警察妈妈”队伍,以每周一电话、每季度一走访、每学期访谈班主任、每年过一次生日“四个一”为抓手,通过配套发放爱心联系卡、关心访谈卡、快乐生日卡、小小心愿卡,全覆盖、多轮次实施走访关爱、持续帮扶活动。同时积极开展集体生日、拓展研学、心理服务等多种形式关爱活动,以“小切口”举措营造平安成长“大环境”,守护留守女童健康成长。
经开区公安分局女警郭警官与留守女童小婷结对后,深入了解到她所面临的困境。小婷父亲因意外去世,母亲改嫁,她跟爷爷奶奶生活。令人更心疼的是,小婷患有先天腭裂三级(兔唇)不能说话,尽管她已经7岁,却未能入学读书。
在“警察妈妈”办公室以及硇洲工作站的指导下,郭警官积极奔走协调,对小婷进行全面帮扶。她主动了解相关政策,为小婷办理了民政部门的救助和家庭医疗保险,还协助小婷办理了残疾证。为了有效开展后续治疗,郭警官积极联系医院,帮助小婷成功进行颚漏修补手术。
多元合力 共筑成长防线
以“警察妈妈”为支点,湛江公安协同联动检法司、教育、民政、妇联、团委等部门构建“警察妈妈+N”多元关爱机制。“爱心妈妈”“双百社工”“志愿者”“老师妈妈”等力量纷纷加入到关爱网络,共同守护留守女童成长。通过基层实践探索形成“问题共研、措施共商、成果共享”的协同治理机制,有效提升跨部门协作效能。公安、民政、妇联联合开展专项培训,系统提升“警察妈妈”的政策解读、心理疏导及跨部门协作能力,实现从单兵作战向多元共治的转变。
经过走访,对筛查出的“问题”留守女童,全部落实“警察妈妈、双百社工、爱心妈妈”三对一结对帮扶。针对辍学、涉法留守女童,市县两级公安机关联合妇联、检察院、教育局等职能部门开展走访关爱活动。2024年以来,累计针对“问题”留守女童走访慰问、心理辅导100多人次,联合解决21名留守女童突出问题,成功劝导3名失学辍学留守女童重返学校。全市“警察妈妈”发挥女性柔情及警察职业优势,推动源头治理,通过家访沟通、法治宣传等举措,引导留守女童父母返乡或随迁,有效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推动“家校警”协同育人机制落地见效。
湛江“警察妈妈”结对关爱活动开展一年多以来,全市各级公安机关累计走访2.5万余人次,完成生日庆祝1000余人次、心愿4000余个,解决困难问题398个,引导530名留守女童父母返乡或随迁,为留守女童构建起一道坚实的保护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