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风雨行 成长记|湛江选调生的抗风救灾日记(二)

2025-10-13 00:15 来源:湛江云媒 作者:统筹整理/记者林艳芳 通讯员湛组轩 作者/见署名

他们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干部,是乡亲们眼中的“后生仔”“后生女”,但在灾害面前,他们以稚嫩的肩膀,毅然扛起了守护一方安宁的责任。从挨家挨户动员转移,到彻夜不眠巡查险情;从第一时间清障通路,到深入田间帮助复产……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选调生与台风搏斗的艰险,更是一颗颗在基层沃土中扎根成长的赤子之心。


台风见证成长 作风闪耀光芒

梁伟成 湛江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选调生

10月6日晚,选调生梁伟成在遂溪县207国道沿途清理路边倒伏树木。  陈竹帅摄

十年前的“彩虹”来袭,我仍在家中彷徨无措;十年后的“麦德姆”肆虐,狂风稍止,我便投入到清障工作中。这两场台风仿佛是成长标注的刻度,度量着我们从见证者到践行者的距离。

在应对台风天灾的重大挑战时,干部优良的作风就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肩上有责、眼里有活、心中有数、手上有招,这是选调生们在大院里、在街道上、在社区中用行动交出的答卷。大家分工协作,将倒伏后的树木清理搬运上车,疏通堵塞道路。我们付出的汗水越多,群众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速度就越快。手掌磨起了水泡,汗水湿透了衣衫,太阳晒黑了脸庞,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成为了检验干部作风的生动见证。

在紧张的休息间隙,耳边突然传来《学习雷锋好榜样》那熟悉而激昂的旋律。回首望去,一位老同志推着轮椅缓缓从家中走出,手中紧握着一个小音响,悠扬的歌声正是从那传出。他用这种方式,给予了我们全体选调生最诚挚的肯定和鼓励。那一刻,身体上的疲惫仿佛被一阵清风轻轻吹散,消失在炎热的夏日里,消散在汗水与感动交织的清障现场,更消融在为民服务所带来的无尽精神滋养中。


风雨淬炼“容得下”

姚腾浩 湛江市徐闻县公路事务中心选调生

10月4日台风来临前,选调生姚腾浩在徐闻县锦和镇白茅村劝说转移独居老人。  姚德伟摄

2025年是我市“干部作风提升年”,而防台风工作恰是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作为扎根基层的驻村选调生,我们在风雨中与群众并肩作战,深刻体会到“容得下”三个字的千钧分量。

容得下委屈,是把群众的顾虑揣进心里;容得下辛苦,是把群众的安危扛在肩上;容得下期盼,是把群众的日子放在心上。

台风过境后的第二天,白茅村家家户户的门口就传来了叫门声,那是我和村干部们揣着笔记本用一笔一画记下群众的急难愁盼。群众的期盼从来等不得,他们最急的是“家还能不能住”“损失能不能补”“日子啥时能恢复原样”。在这些细碎的“期盼”里,我们看到了倒塌的鸡棚里、漏雨的屋顶上、泡在水里的稻田,这远远比表格上冰冷的数字揪心。我们抓紧整合梳理问题清单,协调应急、农业、民政多方力量,为的就是第一时间把这些“期盼”一一接住、一一回应。

这种从“盯着表格”到“盯着笑脸”的转变,是作风从“务虚”到“务实”的回归。群众的“期盼”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鸡苗怎么保”“屋顶怎么修”的具体事。驻村工作的“价值”,就藏在张伯数鸡苗时的笑声里,藏在李阿婆晒粮食时的歌声里——这比任何“考核指标”都让人心安。

“容得下”三个字,是驻村选调生的作风标尺。容得下委屈,才能褪去“学生气”,长出“泥土味”;容得下辛苦,才能把“书本知识”变成“实干本领”;容得下期盼,才能让“驻村”不是“走过场”,而是“扎下根”。抗台风的经历让我明白:干部作风怎么样,群众的心里最清楚;作风提升实不实,群众的日子最有说服力。作为新时代的驻村选调生,我们要以“容得下”的胸襟,把“干部作风提升年”的要求刻在心上、落在脚下,让为民服务的初心在乡村的田埂上生根发芽。


从看到“光”到成为“光”

李华强 湛江市霞山区友谊街道办事处选调生

10月7日台风过后,选调生李华强在霞山区后洋村开展清障工作。  蔡桂文摄

十年前,台风“彩虹”过境,湛江满是疮痍。清晨的街道上,断枝残叶铺满地,我站在其中,满心茫然无措,直到瞥见那些穿马甲的身影——他们弓着腰,一锹一帚清理路障。那抹忙碌的轮廓,像风雨后的第一缕微光,深深烙印在我心底。

没想到,十年后的今天,台风“麦德姆”再次肆虐湛江,登陆的当天晚上,我从广西匆匆赶回,穿上了那件熟悉的马甲。阳光炙烤着还未完全干透的土地,我和其他选调生在组织部的带领下,一起清理着街道上最后的垃圾。铁锹有些沉,汗水很快浸透了衣背,手臂晒得发烫。可当我们把倒伏的树枝搬上卡车,当扫帚扫过路面发出沙沙的声响,当听到小区阿婆那声真诚的“谢谢”时,疲惫之中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十年前那些马甲身影的意义:原来成长最美的模样,是终于成为了曾经敬仰的人。十年前,我在路边看着他们;十年后,我就在他们中间。从初中生到到如今的基层工作者,这条路我走了十年。十年前那场台风里,我看见了光;十年后这场台风里,我成为了光,虽然不是多么耀眼的光,只是万千星火中的一束,但正是这无数微光,照亮了灾后重建的每一个角落。

烈日下,我们继续清理着,很累,很晒,但很值得。在某个角落,也许正有个年轻人在看着我们,就像十年前的我一样。


风声雨声民声声声入耳

胡文宋 湛江市徐闻县曲界镇人民政府选调生 

10月7日,选调生胡文宋在台风过后到徐闻县打银村群众家中了解房屋受灾情况。  陶妃斌摄

粤西地区的夏秋两季,是名副其实的“台风季”。入夏以来,微信上使用最频繁的小程序便是“台风路径”,每当台风预警发布,最挂念的就是村里的重点转移人员,还有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庄稼、坑坑洼洼的村道。

10月3日,全国人民都沉浸在假期的喜悦中时,台风预警信息弹出,防风防汛通知接踵而至。我也毫不犹豫地改签最早的返程票,迎着台风来临前的晚霞,火速回归岗位投入防风准备工作。或远或近,齐聚在村委会的同志们都是从外地赶回,一同迎战强台风“麦德姆”,大家的脸上没有抱怨,言语中还透着一股劲,我知道那是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人民群众的牵挂,还有对打赢防风抗灾战的信念。

我跟着各位包村干部到各自然村的低洼、泥泞地带,清理有可能造成风险的堆积物,随着时间流逝,云团携带的雨水让泥泞的路越来越难走,我们开始和台风抢时间,附近的群众见状也加入到其中,开着农用三轮车把散落的枯木运到空旷地带,大家手上脸上都是泥,却顾不上擦拭,也成功在暴风雨前消除了安全隐患。

风后,我们也迅速投入到救灾复产工作中。省道旁群众院里的大树被连根拔起,压倒了通讯线杆,我们组织人手将树木分段运走,为抢修通讯线路提供支持;大片稻田、韭菜等作物被水淹,我们在统计农作物受灾数据的同时,到群众身边一同开展排水自救,为复产作物抢出黄金时间。在防风抗灾这张答卷上,我们也写上了团结的答案。

“麦德姆”已不是我们今年交手的第一个强台风。7月中旬台风“韦帕”过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强降雨,村里主干道的积水最高没过半人,几辆路过的汽车刚开进去就抛锚在水中。我们赶到时,水已经漫到腰部,排水口被杂物堵得严严实实。村支书见状就往水里跳:“得下去把排水口疏通!”路沿是齐脖子的深水,我们轮流互相搀扶着扎进浑浊的积水中,摸索着拉出堵塞排水口的农药桶和塑胶袋,家住旁边的群众看在眼里,回家扛来木杆和水泵。忙了一整天,排水口终于疏通,积水慢慢退去。后来那一片的村民总说:“那天你们在水里泡着救急,咱心里都记着,往后村里有事,俺们肯定上!”

台风不会停止生成,我们也不会停下脚步,一次次防风救灾的经验终将成为我们在狂风暴雨中保护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的有力护盾。风声雨声民生声声入耳,我们深知台风的路径或许难测,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方向永远清晰。当风雨渐歇、晴空重现,看到群众重返家园时的安心笑容,看到农田抢种补种后的新绿萌发,便知所有的坚守都值得、所有的付出都有意义。

编辑:倪婉婧
值班主任:莫松萌
值班编委:林小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湛江各大重点项目争分夺秒复工复产
  • 湛江北站南侧跨湛江大道桥梁 桥面铺设已接近尾声 
  • 廉江干群同心织密复产“保障网”
  • 湛江“爱国卫生日”持续发力 全力守护健康家园
  • 55小时昼夜鏖战!贵州电网2100人星夜援湛,156村重燃万家灯火
  • 记者走进粤佳饲料生产车间  机器轰鸣全力复产复工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