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离开南京禄口机场后一路向东,长三角城市群在风里洋溢着无穷的生机和活力,初夏午后的阳光温度如同我们此刻慢热的心情,路旁所见,刚刚被收割过以及等待收割的麦田一片金黄,将江淮平原一望无际的平坦和富饶展露得淋漓尽致。
对于扬州的了解,自然是来自于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无论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还是姜夔的《扬州慢》,抑或是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吟叹,千古以降,多少文人骚客从不同侧面叙述着扬州的风采,撩拨着无数仰慕者的心。我在“搜韵”上大概查了一下,题目包含“扬州”二字的古诗词竟逾3000首之多!“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此时此刻,吟诵着姜夔的这首名作,虽世易时移、物是人非,亦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作为一名业余跑者,我对扬州的关注最初却来自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这场国际田联的金标赛事在跑圈内简直如雷贯耳,新冠疫情之前我曾报过一次名参加并幸运中签,却因故无法成行。这次,在入住酒店的第二天我就起了个早,穿上跑鞋到附近的宋夹城考古遗址公园跑了两圈,也算是弥补了一下当年的遗憾。我始终认为,要了解一座城市,用脚步去丈量感受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多年来,每去一个地方,随身带上一双跑鞋定是我出行的标配。汗水纷飞间,城市的律动随同彼时急促的心跳竟像实现了同频共振。
季节已是5月,但气温却是让人感觉舒适的20℃上下。听说扬州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在2006年即荣获联合国人居奖,这里没有特别突出的高楼大厦,没有北上广深那样的快节奏,这里的街道同样车水马龙,你只要在街头稍事驻足,便能清晰地感受到历史在这个城市所留下的痕迹。
应该说,扬州的命运是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这里位于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背靠大运河,自古即为南北交通要道。隋炀帝杨广三下江南,在这块富饶的土地留下了多少匪夷所思的传说;江淮一带历史上著名的盐商也在扬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于历朝历代的兵燹之祸,在这里更是数不胜数。
瘦西湖可以说是扬州最亮丽的一张名片了。这个时候早过了烟花三月,去的那天刚好下着细雨,10里长的湖区两岸烟雨蒙蒙,郁郁葱葱的绿树绵延不绝,在瘦西湖细长的水面上,一叶叶扁舟载着慕名而来的游客,耳边响起导游对这个城市种种深情的讲解。“二十四桥”已近在眼前,那是一座再普通不过、让人不禁哑然失笑的小桥。柳荫正好,许多人在桥边争相照相留念,但我知道,这座桥肯定早已不是杜牧当年在秋尽月明之夜眼中的那一座了!
扬州给人的另外一个感觉就是楼阁多,公园里有楼阁,比如瘦西湖里就有不少楼阁,其中以熙春楼最为有名。扬州的街道上也可见很多楼阁,很多是设立在十字路口中间的,大多的布局是以楼阁为中心,做成一个转盘样,对交通而言毫无违和。除了公园、街道外,扬州的桥上也建有各式楼阁,当然这样的建设应是重在装饰、实用则轻。
扬州被许多历史意象包裹着,在我看来却透着一种简约的美。宛如本来以为是想象中那凤冠霞帔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贵妇人,近前一看却发现原是市井巷陌素面朝天的持家媳妇,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无限亲和力。
比如扬州的美食就一定要去尝一尝,这里可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的发源地。最为著名的当数“狮子头”“鸡汤煮干丝”“文思豆腐”等,无一不是历史悠久,堪称经典。“文思豆腐”最考验刀工,一块巴掌大的豆腐,经过厨师巧手,变身缕缕细如发丝的豆腐丝,似沉似浮飘荡在汤羹之中,轻盈而洁白,只是看上一眼便已垂涎三尺。除了这些大菜,扬州小吃也非常有名,“五丁包”鲜香可口、“蟹黄汤包”汁多皮薄、“四喜汤圆”馅料丰富、“千层糕”软糯香甜……很多时候,淮扬菜那精美的摆件造型直让饕客们不忍下筷。
扬州文化和其他地方的文化一样,它们不是博物馆里陈列的古董物件,而是夜行途中照亮前程的灯盏烛光。在时代强劲的风潮当中,这些灯烛有时风华正茂,有时暗淡微弱,有时甚至会被湮灭在历史的烟尘里。但扬州,这座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城市,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走过沧海桑田,走到今天,并正以让人印象深刻的历史底蕴,在新时代散发着夺目的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