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加了老周的微信后,我常第一个给他发的朋友圈点赞。不过老周终于令我想屏蔽他了。老周发朋友圈频率太高了。家里饭菜、街头馆子里的食物、碎碎念的心情句子、鸡汤文章转发,还有帮幼儿班孩子评选拉票、帮某跳广场舞的大妈点赞、对某新开业商场的推介,无休无止,我感觉老周是一个被微信朋友圈捆绑的人。加上我也是一个浏览微信朋友圈有强迫症的人,只要看见别人发的东西,都要点开看一看,有时还煞有介事评论一番,于是,因为看老周发的朋友圈,把我的时间压榨成碎片,让我分神,失去了专注力。
我几乎是忍无可忍,把老周的朋友圈设置成屏蔽状态。或许是有一段时间老周见我没点赞他的朋友圈,有天,他打来电话来问:最近没看我发的朋友圈啊?我诚实地告诉他:“老周,你发的朋友圈确实太多,最近视力下降,我屏蔽你的朋友圈了。”老周愤懑不已,他在微信里回复我:想不到你是个忘恩负义的人。老周的话令我惭愧不已,也让我怀疑起自己的人品。于是我回复:老周,我已更换了设置,关注你的朋友圈了,你的朋友圈,确实有营养,令我大开眼界。等我把这诚意满满的文字发过去,却发现老周已把我“拉黑”了。
我为失去了微信里的老周难过。一周过后,我给老周打电话,请他去城南那家老馆子吃一顿饭。那家老馆子,曾是老刘和我酒后深情拥抱的地方,大碗肉菜,大碗喝酒,相当的“江湖”。老周在电话里说要去照顾脑梗的岳父,真没时间,语气冷冷的。我心里实在是过不去这道坎儿,便提着乡下一个亲戚刚送来的大米去了老周家。老周的妻子开了门,老周躺在沙发上看手机,可能正在分享一条朋友圈。他起身说:“你到底还是来了啊?”我说:“拿来一点乡下的新米,请你和嫂子尝尝鲜。”老周把手机给我,让我看看他发的朋友圈,里面依然是一篇劝慰人怎么为人处世的文章,大意是远离那些利用你时甜言蜜语、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就翻脸不认人的伪君子。我的脸一阵发烫,结结巴巴地说:“老周,确实,确实如此。”我又“狗尾续貂”了一句:“老周啊,我们可都不是那样的人。”老周站起身,面向窗外,意味深长地说:“那也是嘛,但你我身边确实也有这样的人啊。”尽管老周夫妇客气地留我吃饭,我还是带着讪讪的神情走了。
现在,我和老周的交往变得寡淡了。在一些聚会的场合遇见,彼此的目光也不能正视,特别是我这样一个极端的敏感之人,往往把刀刃的锋利一面对着自己“切割”,受伤的总是自己。
在我保留的微信朋友里,还有不少频繁发送朋友圈的人,他们或许是心态阳光的人,或许是善于分享自己人生喜怒哀乐的人,我皆抱以宽容的心。比如不少文友,他们推送的朋友圈大多是发表文章、出版书籍、作品获奖这样的消息,我看见了,给予飞快地点赞,还时不时作出一些赞美性的评论,有时还带着莫名其妙的奉承。但一旦开启了这种模式,这也是一种心瘾,就好比电脑输入了程序,要把奉承话一直说下去,这样才会心甘。我发现自己有时成了一个虚伪的人。
令我难堪的是,在一些场合遇见这些“微友”,他们对我作出陌生的表情。我主动提醒,我是常给你朋友圈里点赞的某某啊。那些人一脸懵懂,或表现出夸张的神态说,噢,噢,原来是你啊。
在网络里与人的交往,是不是隔着屏幕,没有现实生活里面对面的交往那么有温度的吸引呢?有的人在网络微信里可以时时刻刻见面打招呼,但又让我失去了生活里见上一面的想法,甚至失去了打个电话的勇气。网络微信里的交往,是不是在稀释、切割、分流、淡化我们深沉而隐秘的感情呢?
有时真的羡慕古人啊,跨越万水千山去见一个人,把一匹马也走瘦了,把人也走憔悴了,但江山万里的天地气场中,弥漫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醇厚温暖气息。
在微信朋友圈这个江湖里,让我们如云往来,各自安好吧。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