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之畔,金风送爽,2025年10月18日,“听潮酌韵,向海而歌——绿美港城金秋诗会”在湛江如期举办。当诗词雅韵与海洋牧歌在港城相遇,这场由湛江市文联指导、湛江诗社主办的文化盛宴,不仅展现了绿美港城的生态之美,更践行了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古老训诫,为当代人的成长注入了温润的诗意滋养。(据10月19日《湛江日报》)
诗教的启蒙力量,在海风与诗声的交融中自然流淌。孔子所言“诗可以兴”,恰是诗歌唤醒情感、激发想象的生动写照。诗会上,当孩子们听到描摹红树林的诗句时,眼前浮现的不仅是海岸线上的葱郁绿意,更会在文字的指引下想象潮起潮落间的生命律动,正如吟诵“鹅,鹅,鹅”时对水面涟漪的联想。湛江诗人近年来创作六百多首“红树林之城”诗词,这些扎根本土的作品让诗教有了鲜活载体,让孩子在熟悉的景致中感受“兴”的力量,让想象与情感在诗意中自然生长。
诗教的认知价值,在诗词与乡土的联结中愈发清晰。“诗可以观”的真谛,在于通过文字读懂世界与人心。诗社将创作笔触伸向乡村振兴现场,那些描绘渔港晨曲、稻田金浪的诗句,如同认识家乡的“多棱镜”。孩子们从诗句中读懂红树林保护的意义,理解“百千万工程”带来的乡村蝶变,正如从“谁知盘中餐”懂得劳作艰辛,从“大漠孤烟”知晓边塞壮阔。这种扎根地域的诗教,让孩子在读懂家乡中学会关照世界,让孔子“观风俗之盛衰”的诗教智慧有了当代实践。
诗教的情感联结,在群体共读中凝聚温度。“诗可以群”的精髓,是用诗歌搭建情感桥梁。此次诗会中,不同年龄的参与者共吟海韵诗篇,恰是诗社“以诗合群”理念的生动体现——这个如今中青年社员占比超五成、最小社员仅八岁的群体,正用诗词打破年龄与职业的界限。从家庭围读湛江风物诗,到校园里同伴共诵海洋篇章,诗歌如同纽带,将个体情感融入家庭温情与社会共鸣,延续着孔子“以诗会友”的文化传统。
诗教的品格塑造,在时代书写中沉淀力量。孔子倡导的“诗可以怨”,是“温柔敦厚”的情感表达与责任担当。来自吴川的四位小社员深情激昂的朗读,在诗意浸润中塑造有温度、有担当的品格,这正是诗教培养“君子”的当代价值。
秋风拂过港城,诗意浸润成长。湛江的金秋诗会与诗教实践证明,孔子的诗教智慧从未过时。当诗词走进校园、深入乡村、融入生活,当孩子在碧海红林间读懂诗意、在群体共读中凝聚情感,诗意便会成为成长的养分。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给下一代最好的礼物,让他们在诗意中看见美、理解爱、学会成长,最终成长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