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乔梅作为雷州籍珠海作家,近年来在中短篇散文创作领域表现不俗,其作品风格独特,文采斐然,耐人寻味。发表在湛江日报的《乌石港:潮汐与渔火的交响》(5月12日“百花”版)是其散文的地域特色与细腻情感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这篇散文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岭南渔港长卷,以时空为轴,将雷州半岛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底蕴与个人情感编织成灵动的文学图景,在烟火气与诗意的交融中,展现出散文创作的深厚魅力与无限可能。
余乔梅以家乡雷州的乌石港为背景,将港口、渔船、沙滩、法令公庙等元素熔铸成浓郁的雷州印记。晨光里法令公庙前,老船工用自种烟丝卷烟,一句“昨夜北斗沉得低,今日保准网不空”,看似简单的气象判断,实则蕴含着雷州渔民世代相传的生存智慧——北斗星位与潮汐、渔汛的隐秘关联,早已刻入他们的生活基因。村民用阉鸡拜祭法令公,这一庄重仪式是雷州半岛多元信仰体系的具象化呈现:从祭祀流程到贡品选择,每个细节都遵循着古老的仪轨,承载着人们对风调雨顺、渔业丰收的祈愿。当渔家女织网时讨论“妈祖爱看雷剧,该请剧团来唱三天雷歌,劳动节就闹得掀到了海龙王殿顶”,小花兴奋讲述“‘五一’有安排啦!乌石雷歌学会要举办联欢会,有雷歌对唱、诗歌朗诵、流行歌、三句半呢!”,雷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静态的文化符号,而是通过日常对话,融入渔港生活的肌理。这些充满俚俗趣味的对白,不仅展现了雷州方言的鲜活生命力,更揭示出民间艺术与世俗生活共生共荣的关系,也是渔民抒发情感、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
地域文化的底色之上,余乔梅用细腻笔触晕染出浓烈的情感色彩。她笔下的渔港早市,堪称一曲生活的赞歌:穿花布衫的渔家阿嬷支起油锅,“米糊裹着新鲜的海鳗鱼块,随着沸腾的金浪在油锅里翻涌”,这动态的烹饪场景,不仅调动读者的嗅觉与听觉,更暗藏着雷州饮食文化的密码——以海产为核心的食材选择,反映出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而“金浪”般的油花,则将平凡的烹饪过程升华为充满诗意的美学体验。骑摩托车的妇人“头发上的露水还沾着早晨拜祭法令公的香灰”,便匆匆赶向码头,这极具画面感的细节,巧妙串联起信仰与生计的双重维度:香灰象征着精神寄托,而急促的脚步则指向现实生存。两种看似矛盾的状态,在渔家妇人身上达成完美统一,折射出雷州人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寻求平衡的生存哲学。当夜幕降临,“墨色如浓稠的汁液,将乌石港缓缓包裹。远处的灯塔,似一位坚毅的守望者,散发着柔和而明亮的光”,灯塔不再只是导航工具,而是化身为游子心中永恒的精神坐标。它的光穿透时空,既照亮归航的渔船,也抚慰着每一个漂泊的灵魂;而“如繁星坠落”的渔火,不仅是渔村夜晚的浪漫点缀,更象征着千家万户的温暖与期盼——每一盏渔火背后,都是一个等待亲人归来的家庭。
在情感的叙事中,余乔梅巧妙地以人物群像搭建起情感的立体空间。老船工们卷烟时“烟丝是附近村民种的,裹着晒干的海棠叶,抽一口能呛出半辈子海腥味”的话语,粗粝的质感中饱含沧桑。他们布满老茧的双手,是与风浪搏斗的勋章;而那呛人的海腥味,则是岁月馈赠的独特印记。这些沉默的长者,用一生丈量着海洋的深邃,他们的每一句闲谈,都是一部未被书写的海洋史诗。渔家女织网时分享“昨天老张家媳妇剖了一条肚里藏玉的黄花鱼!”的奇遇,讨论雷剧表演,琐碎的家长里短构成了渔村的情感纽带。这些在渔网间穿梭的女性,既是家庭的守护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她们用灵巧的双手编织生活,用生动的语言传递记忆。而最具生命力的画面,莫过于“顽皮的娃儿举着荧光棒奔跑,将渔港的夜搅成流动的星河”,与“在孕妇轻抚的腹中,未出世的渔家娃听见潮声里的雷歌美调,滚动着欲奔出看热闹”。孩童的嬉戏打破夜的静谧,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而胎动的新生命,则预示着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语言的质朴灵动则是余乔梅赋予乌石港生命力的画笔。她无需华丽辞藻,仅用“沙滩仿若一本翻开的厚重史书,缓缓露出古老而沧桑的‘齿牙’。贝壳紧紧将‘耳朵’贴在礁石上,似在探寻岁月流逝的痕迹”,便将自然景观人格化。沙滩的“齿牙”与贝壳的“耳朵”,赋予静物以生命感知,使时间的流逝变得具体可触。描写退潮时,“滩涂上冒出星星点点的彩伞:城里来的画家支起画架,笔尖蘸着海风涂抹勾勒,却总画不圆拾贝孩子笑裂的嘴角;穿胶皮裤的赶海人弯腰如雁阵,蛏耙划过沙地的痕迹,似是给大海的情书添上歪斜的注脚”,两组对比鲜明的画面,展现出不同群体与海洋的互动方式:画家试图用艺术捕捉美,却败给了孩童自然流露的纯真;赶海人用工具书写生活,留下的却是随性而浪漫的印记。而铁锅里“油焖大虾红亮诱人,在热油中欢快蹦跳,释放出阵阵鲜香”,一个“蹦跳”让食物瞬间鲜活,既符合烹饪的物理现象,又暗喻着生活的热烈与丰饶。这些充满生活质感的语言,让文字本身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存在。
《乌石港:潮汐与渔火的交响》为广大散文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散文创作首先要扎根生活,像作家余乔梅挖掘雷州地域文化那样,深入探究文化符号背后的深层逻辑,将方言、习俗、信仰等元素转化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赋予作品不可复制的独特魅力;其次要以情为笔,摒弃矫揉造作,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具体可感的场景与人物,让情感自然流淌,搭建起与读者共鸣的桥梁;最后需锤炼语言,追求质朴与灵动的平衡,用精准生动的文字激活日常事物的诗意。唯有如此,方能创作出如乌石港般鲜活、充满生命力的散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