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吴川开展沙螺苗增殖放流活动。 受访者 供图
10月19日,吴川市农业农村局在吴阳镇沙角旋鉴江出海口开展尖紫蛤(沙螺)苗增殖放流活动,此共投放了140万粒沙螺苗,推动吴川市渔业资源恢复和保护,保持水生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域生态平衡。
据了解,自2022年以来,吴川市每年都会在吴阳镇沙角旋鉴江出海口的一带海域投放逾百万粒尖紫蛤种苗,持续推动原产地“吴阳沙螺”生态复兴,推动吴川本土特色产业发展,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活力。
沙螺苗增殖放流 守护生态环境
当日,工作人员驾船出海,将140万粒尖紫蛤种苗投放到吴阳镇沙角旋鉴江出海口的一带海域。吴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表示,此次增殖放流活动严格遵循相关的生态规律和渔业资源保护要求,选取了适宜本地水域生长繁殖的沙螺种苗,以确保放流的沙螺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茁壮成长。该局还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积极参与,共同守护生态环境。
此次投放的沙螺,是吴川吴阳鉴江口特有品种——吴川沙螺,学名是尖紫蛤。“我们所投放的吴阳沙螺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利于推动吴川本土特色产业的发展。”吴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说,吴阳沙螺作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风味的水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通过增殖放流,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一美味,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养殖、加工、餐饮等。
沙螺幼苗。
曾为贡品享誉四方 如今成为保护对象
吴阳沙螺在吴川地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正月沙螺二月蟹,不羡山珍羡海鲜”,这句自古流传的佳话,生动地描绘了吴阳沙螺的美味以及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生长在鉴江河口与海水交汇地方的吴阳沙螺,在咸淡水之间游迁生长,味道鲜美,是当地的水产珍品,并曾为朝廷贡品,享誉四方。
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吴阳沙螺的自然资源量逐步下降。近年来,吴川市和多方积极开展技术合作,推动原产地“吴阳沙螺”重回餐桌。2022年,吴川市在尖紫蛤(沙螺)种苗繁育基地启动尖紫蛤(沙螺)繁育运营管护项目。该项目由广东海洋大学和中农国际农业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共同实施,经过亲贝培育、规模化人工育苗和人工养殖三个阶段,成功培育出大批量的尖紫蛤(沙螺)幼苗。经过亲贝培育、规模化人工育苗和人工养殖三个阶段,成功培育出大批量的尖紫蛤(沙螺)幼苗。自2022年以来,吴川市每年均在吴阳镇沙角旋鉴江出海口的一带海域投放逾百万粒尖紫蛤(沙螺)种苗。
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赋能“百千万工程”
“吴阳沙螺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成为朝廷贡品,得益于鉴江河口咸淡水交融的独特生态环境。”吴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表示,吴川沙螺人工养殖试验成功后,养殖前景非常广阔。吴川沙螺作为地方特色品种,是一个优质水产品,把它开发成养殖品种,特别对鉴江河口地区养殖品种结构优化提升具有重大意义。沙螺以单细胞藻类、有机碎屑作为饵料,对近岸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和净化都有重要作用。
据悉,沙螺肉嫩味美,营养价值高。沙螺的繁育对用水咸度的要求非常苛刻,过咸过淡都会导致死亡。吴阳沙螺生长的地方盐度适中,沙螺吃的浮游藻类生物丰富,故个体大,肉质晶莹透亮。
“吴阳沙螺的复兴,有助于提升当地水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新的途径,也为吴川市打造本土特色美食品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驻吴川的湛江市人大代表林壮锦认为,保护本土珍稀名品并非朝夕之功,建议吴川从生存环境上进一步改善吴阳沙螺的护养,加大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方面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保护能力,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推动相关产品养殖技术的不断升级,积极开展吴阳沙螺产品保护相关工作,将吴阳沙螺打造成为吴川的绿色品牌,让吴阳沙螺走上更多人的餐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