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雷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承与奋进‘百千万工程’暨全国媒体看雷州采风活动”火热进行。全国30余家媒体组成的的记者团,循着雷州发展足迹,深入企业、乡镇、村落,实地探访这座千年古城在产业升级、城乡融合、文化传承中的实践。
媒体采风团走进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
海威集团:
“蓝色粮仓”里的科技赋能密码
当天上午,媒体记者团走进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探访这家湛江本土水产龙头企业的“蓝色粮仓”建设成果。
在展示区,透明水箱里金黄的大黄鱼往来游弋,记者们纷纷驻足拍摄。“这是我们从海里捕捞的野生大黄鱼,用来培育种鱼”海威集团总经理刘东戈介绍,“目前已到第三代,车间存500多条原种鱼”,现培育的10公分鱼苗达50万尾,超百万尾投海试养成活率超90%。”
“我们和广东海洋大学合作,把科研理论与渔民经验结合,解决了大黄鱼出水死、野性强的难题。”刘东戈透露,这种“产学研+实践”模式让湛江大黄鱼养殖技术跻身全国前列。
在养殖区,工作人员展示的南美白对虾引发关注。刘东戈介绍,企业与美国育种团队共建SPF种虾培育中心,“建立200多个家系,年产能20万对优质种虾,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其独特“剪单眼促繁殖”技术培育出大规格对虾,在雷州纪家镇建成的跑道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让对虾达到“刺身食用级别”。
海马养殖区里,灵动的海马吸引记者目光。“我们自行培育1万多条种马。”刘东戈向记者展示手中的海马,“一条公海马能繁育200多只,幼苗养殖半年才能长成常见规格,还得喂红虫、控好温度”。
据了解,海威集团已建成“海威1号”“海威2号”深远海养殖平台,年产能名优海水鱼900吨,旗下东腾饲料年产能30万吨,构建起“从育种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我们累计为养殖户创收数百亿元,带动数十万养殖户脱贫致富。”刘东戈表示,企业将持续探索现代化养殖模式,为湛江水产产业注入新动能。
“雷州不仅是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更在海洋经济领域展现出强劲活力。”参观后,中山日报记者李红感叹:海威集团在大黄鱼养殖培育上的三年深耕,体现了企业对技术研发的专注。这里的海洋经济已突破传统渔业范畴,在深远海开发、海洋牧场建设上成果亮眼。从历史文化保护到蓝色经济突破,雷州在文化与产业领域的双向发力,令人印象深刻。
了解镇区的建设规划。
龙门镇“美丽客厅”:
解锁城乡融合发展新范式
当天13时30分许,媒体记者团聚焦龙门镇“美丽客厅”,解码这座湛江区域面积最大乡镇的城乡融合发展密码。
这座总占地约2300平方米、投入520余万元打造的综合性空间,是龙门镇践行“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走进农产品展销中心,这里宛如一座岭南特色农产品的“博物馆”:一篮篮新鲜的甘蔗、香蕉、玉米、芋头、番薯、贝贝南瓜排列整齐,菠萝罐头、茂德公系列产品等深加工食品琳琅满目,更有剑麻绳索、剑麻布料等特色工业品展示。工作人员黄永艳介绍,展销中心不仅是本地农产品的“展示窗”,更是助农增收的“线上线下销售枢纽”,让剑麻、菠萝等特色产业从田间地头直连市场。
农产品展销中心,宛如一座岭南特色农产品的“博物馆”。
移步至休闲会客空间,温馨的布局让人眼前一亮。大家纷纷品尝当地种植的红橙与现榨的红橙汁,酸甜的口感让大家对龙门特色农业赞不绝口。“没想到乡镇里还有这样现代化的公共空间,既便民又有温度。”崇左融媒记者宋东感慨道,这里既保留交通枢纽功能,更化身服务日常的公共空间,融入农产品展销、文化讲堂等业态,借运营“自我造血”,实现文化与社区、乡村建设的深度共生,为历史名城发展提供新思路。
走上二楼,文化讲堂展馆的设计充满文化气息。墙面的书法作品展现龙门历史底蕴,竹编蒲团营造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这里定期举办的非遗传承、乡村文化讲座,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相邻的百千万工程展示厅则以立体模型和图文展板,生动呈现了龙门镇的规划布局与发展蓝图,一幅城乡共美新画卷徐徐展开。
作为国家重点镇、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镇,龙门镇以“美丽圩镇客厅”为支点,串联起产业、文化、民生等发展脉络。2023年,该镇在全省镇域经济百强榜中位列第61位、湛江市第一,其“以点带面”推动城乡融合的探索,为粤西乡镇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媒体采风团走进龙门镇足荣村。
足荣村:
指尖技艺与时光味道里的巧思
“蒲草编这个包包需要多久?”“这个酱油晒多少天可以吃?”“这是锅刷,很环保呀!”……在龙门镇足荣村,媒体记者团围绕着蒲草编织匠人、古法酱油酿造师不断发问,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乡村文化与产业探访之旅。
在足荣村,媒体记者围绕蒲编匠人探访乡村文化与产业。
悬挂的竹编器物、造型各异的根雕、威风凛凛的醒狮道具……走进足荣村手作博物馆,浓郁的雷州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互动区,一位编织匠人正盘腿坐在铺着草席的工作台上,灵巧地将蒲草经纬交错,身旁散落的彩色蒲草与成品包包形成鲜明对比。据工作人员介绍,这类蒲草包需经选草、编织、定型等多道工序,熟练匠人也要数天才能完成。而在另一侧的文创展区,蒲草编织与现代设计碰撞出别样火花:蒲草编的灯饰、帽子、艺术摆件,将传统工艺注入时尚基因,助力乡村手作“破圈”出彩。
记者在酱油晒场了解酱汁的制作过程。
在茂德公古法酱油晒场,工作人员手持长勺,从酱缸中舀出深褐色的酱油原液,向记者们展示传统酿造工艺的精髓:“我们的酱油要经过180天以上的日晒夜露,原料只有大豆、小麦和盐,头道酱油的成本很高,就是靠这时间的沉淀出风味。”酱缸旁,记者们或拍照记录,或凑近细闻,亲身感受“时间的味道”。
走进乡村咖啡屋,质朴的石墙与现代的咖啡器具形成反差感。这座由火山石、红瓦搭建的咖啡屋别具特色,屋顶的石磨装饰与周围繁茂的绿植相映成趣。在这里,乡村的慢节奏与咖啡的醇香完美融合,成为足荣村文旅融合的又一缩影。
不少参加采风活动的记者都认为,足荣村“小而精”,以蒲草编织、古法酱油为支点,走出“小众特色+深度运营”路径,核心价值在于以精准特色产业规避同质化,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媒体采风团在广东画景饮料有限公司。
画景饮料:
深岩好水的“快”“慢”产业融合路
“这水的口感真不一样!”当天下午,媒体记者团踏入广东画景饮料有限公司院内,工作人员递上的矿泉水,让记者们浅尝后连连赞叹。这口来自雷州覃斗镇600米深岩层的弱碱泉水,凭独特口感率先俘获众人。
展厅内,系列矿泉水陈列整齐,弱碱标注清晰可见。“4条自动化生产线,一条线仅7人维护,1秒产10瓶、日产600吨!”该公司总经理刘东晖话音刚落,记者们目光聚焦生产车间——自动化吹瓶机高速运转,蓝色瓶身如游龙流转,不锈钢过滤装置精密运作,现代化场景颠覆对乡镇企业的认知。
水源保护展区,封闭井口模型与“600米深岩自涌”宣传片形成对比。“为护水源,我们特意迁厂。”刘东晖的话获记者认可。仓储留样区,3个月至3年的产品有序排列,“一瓶水的饮用安全做到了极致”成记者共识。
作为2007年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画景扎根覃斗镇“流沙南珠”原产地保护区,600米深岩泉呈弱碱性、含有益矿物质,是核心竞争力。其投资2亿元建成年产30万吨基地,全流程自动化,依国际体系严控质量,获“放心水生产基地”等认证,产品覆盖全国、出口多国。
从深岩泉“慢沉淀”到生产线“快输出”,画景以科技守生态,用一汪好水书写健康饮水与乡村产业融合的答卷。
记者们登塔远眺,举手机定格海景。
乌石镇:
灯塔映蓝海绘就滨海文旅新画卷
乌石灯塔下,白色塔身高耸防波堤尽头,海浪拍击礁石声阵阵,观光车缓缓停靠。记者们登塔远眺,举着手机定格无垠海景,黄石日报记者陈露感慨:“海边的‘景’让我印象最深!即便阴天,灯塔远眺的壮阔海景和天成台海岸的浪漫,那种视觉的震撼和心灵的宁静更持久,在记忆中留下的画面也更鲜明。”而这里,正是雷州市观赏日落的绝佳点位,滨海风光令众人赞叹不已。
作为国家中心渔港,乌石码头的生鲜气息扑面而来。每年海鲜美食季,这里海鲜肥美多样,借平台传播,“乌石海鲜”名气看涨,游客闻鲜而来;六月荔枝、芒果等瓜果丰收,独特水土孕育的香甜口感,也备受消费者青睐。陈露表示,“既有‘鲜鲜的’口福之乐,又有‘美美的’眼福之享,能让游客的体验非常丰富和圆满。”
文旅项目建设上,乌石亮点纷呈。国家AAA级景区、国家级海洋公园的名片,叠加天成台精品度假区、滨海风情小镇等高端项目规划,让其“滨海旅游休闲目的地”定位愈发鲜明。
非遗为乌石文旅添上厚重底色。省级蜈蚣舞、市级海上龙舟信俗等4项非遗,6处不可移动文物,让小镇底蕴深厚。“乌石‘又鲜又美’的特色是‘视觉与味觉的双重治愈’,我会兴奋地告诉好友:‘赶紧来!’”陈露的话,道出了记者团对乌石文旅魅力的共同认可。
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发展冲劲的城市,正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在传承中创新,在奋进中崛起,为粤西高质量发展书写着精彩答卷。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