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雷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承与奋进‘百千万工程’暨全国媒体看雷州采风活动”圆满收官。来自全国30余家媒体的记者团走进雷州企业、乡村与非遗工坊,实地探访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产业升级、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实践成果,见证“百千万工程”赋能下雷州的活力与蜕变。
媒体记者团探访广东臧隆记食品有限公司,品尝刚出炉的菠萝月饼。
臧隆记:匠心烘焙三十载 菠萝月饼香飘粤西
“品尝一下我们刚刚出炉的菠萝月饼!”当天上午,广东臧隆记食品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将金黄诱人的菠萝月饼递到媒体记者团手中,酸甜浓郁的果肉与酥软饼皮交织的口感,赢得记者们一致点赞。
这家始于1986年的民营企业,拥有“隆都”“双一”两大品牌。展示区里,玻璃罩保护的巨型月饼吸引全场目光。该公司董事长臧成双指着月饼上精致龙纹介绍:“这不仅是工艺展示,更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致敬。”旁边憨态可掬的醒狮IP玩偶与之互动,记者们围着展示台拍摄、追问创作灵感,对“食品+文化IP”的创新思路兴趣浓厚。
沿着参观通道,媒体记者团透过全玻璃幕墙见证月饼生产全流程。运营总监何国明讲解:“从本地土菠萝采购、清洗去皮,到熬馅烘烤,每个环节都在无菌环境中完成,馅料坚持自产自销,一斤新鲜菠萝果肉仅能熬出3两馅料,就是要守住纯正果香。”记者们举着相机,定格机器与人工协作的场景,对“透明化”品控连连认可。
品鉴区长桌上,菠萝月饼家族悉数亮相:菠萝形大月饼、迷你款、蛋挞组合装错落摆放;旁边陈列台似“菠萝盛宴”,各式包装的月饼被新鲜菠萝环绕。何国明拿起菠萝造型月饼补充:“我们的菠萝月饼采用‘菠萝的海’的新鲜菠萝制作,靠真材实料赢得市场。”大家边尝边记,对独有的“菠萝风情”赞不绝口。
从“全国饼业五十强”“中国烘焙金腿五仁金奖”,到央视《匠心》栏目展播企业,臧隆记的诸多荣誉,恰是其匠心坚守的最佳注脚。媒体团此行,不仅尝到了菠萝月饼的香甜,更读懂了这家粤西烘焙龙头企业30余年的品质初心。
应葵雕刻:石狗非遗焕新彩 匠心传承谱新篇
“这尊石狗是雷祖祠的标志性作品,承载着雷州半岛千年民俗文化。”当日10时许,广东应葵雕刻艺术有限公司内,总经理、雷州石狗非遗传承工作室主理人陈苗,向媒体记者团介绍石狗雕像,引得众人驻足观察纹理、拍摄记录,探寻非遗艺术魅力。
作为国家级非遗雷州石狗传承基地,该公司即将建成占地15亩的综合性非遗基地。创始人陈应葵出身雕刻艺术世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与舅父吴其林深耕雷州半岛,创作的湖光岩世界地质公园石狗群、雷祖祠大石狗等作品,遍布半岛著名景点,成为雷州文化的鲜活符号。
展示厅内,形态各异的石狗雕像陈列于灰色背景墙前,或憨态可掬,或威严庄重。陈苗指着一尊带幼崽的石狗介绍:“雷州石狗融合了上古图腾信仰与民间风俗,这尊‘护子狗’就承载着祈福保平的美好寓意。”旁边展柜里,迷你石狗摆件、石狗造型印章、书签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记者们拿起端详,对非遗的创意转化赞不绝口。
“我们不仅要保护石狗文化,更要让它走进现代生活。”陈苗补充道,公司正通过建立新一代展厅、打造自媒体平台,推动“雷州石狗非遗+”多元化发展。
陈苗介绍,美美与共,守正创新,我们希望能融合其他优秀传统文化,应葵雕刻艺术正以匠心与创新,让雷州石狗从历史深处走来,走向更广阔的国内国际文化舞台。
大毛牛新材料:绿色科技赋新能 创新驱动产业兴
“这款高回弹鞋中底的性能,大家可以直观感受一下!”在广东大毛牛新材料有限公司样品展示间,董事长张媛婷手持物理发泡样品向媒体记者团介绍。记者们触摸、弯折样品后纷纷感慨:“回弹性能出色,难怪能与全球一线鞋业品牌合作!”
这座总投资10亿元的“六星零碳工厂”,大堂内,气势磅礴的木雕公牛摆件与“让地球更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企业理念横幅遥相呼应,旁边的专利展示墙更显实力——21项国际PCT专利、180余项发明专利,见证企业在高分子绿色材料领域的技术深耕。
样品展示间内,红黄绿三色展示台上,形态各异的高分子物理发泡材料样品与原料颗粒陈列有序。张媛婷介绍,公司高回弹鞋中底采用创新工艺,兼顾舒适度与低碳环保,已与十余家全球一线鞋业品牌建立长期合作。展示区一角,应用该材料的迷彩防寒服、中国南极科考队冲锋衣,直观呈现材料在多领域的拓展应用。
张媛婷表示,企业材料不仅用于运动户外领域,还广泛应用于装备、功能性服饰、物流冷链、医疗、电子等领域,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延伸。
处井村:房车经济引客来 乡村振兴绘新卷
“这里环境好、村民热情,我已待了7天!”来自四川的旅客李叔坐在帐篷内,向记者分享在处井村的旅居体验。临近午饭时分,沈塘镇处井村,各地牌照房车错落停放,旅客们或准备午餐、或树下对弈、或悠闲遛狗,一派热闹的乡村旅居景象。
处井村是革命老区、水库移民村,全村500多户2600余人。近年来,该村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从落后传统村落蜕变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和美乡村,更因房车经济走红,成为全国知名“网红村”。村党支部书记吴宏秀介绍,2023年以来,该村凭借景观与民风吸引各地“房车候鸟”,累计招待房车1600车次、旅客近3000人;2024年试行营地收费制度,一季度创收约7万元。
沈塘镇党委委员陈亚萍介绍,村里建成风景塘、和事亭、卫生站、篮球场等设施,集中供水管网、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道路硬化率100%,为房车经济与农文旅融合奠定基础。吴宏秀表示,村强村公司已注册成立,正推进环北二期水岸营地项目,未来将依托房车营地与区位优势,谋划“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文旅综合体项目正火热招商。
从湛江生态文明村到全国文明村,处井村的蜕变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一幅农文旅融合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百年根艺:非遗助残两相宜 文化赋能乡村兴
在雷州市百年根艺文化有限公司,一件雷州本地乌木创作的根雕茶台吸引媒体团目光——天然肌理与人工雕琢相得益彰。创始人陈国玉抚摸茶台介绍:“每一处纹理都藏着半岛的岁月故事。”记者们纷纷拍摄、触摸,探寻非遗艺术与助残故事。
这家位于附城镇赤嵌村的企业,由陈国玉于2007年创办,以“让更多残疾人就业,让雷州文创走向全国”为愿景,深耕雷州根雕、石狗、雷州窑等非遗领域,是全国残疾人文创基地、湛江非遗项目雷州根雕保护单位,更是乡村振兴文化产业示范点。
展示厅里,展柜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神态各异的雷州石狗雕像列队而立,造型精巧的根雕茶具错落摆放,还有雷州窑烧制的陶罐、茶杯等器具,每一件都透着非遗工艺的温度。陈国玉拿起一尊石狗雕像介绍:“雷州石狗融合了古越图腾与民俗信仰,这尊‘护财狗’承载着百姓对富足生活的祈愿。”旁边的展架上,石狗印章、根雕书签等文创产品吸引记者们频频驻足,对非遗的创意转化赞不绝口。
在雷州窑生产车间,工人正操作传统机器制作瓷坯,一排排素坯茶具整齐码放在木架上。另一旁的工人则专注地修坯、上釉。“我们的雷州窑产品0添加,纹理都是天然形成的。”陈国玉补充道,电窑烧制需经两次高温,先烧素坯,再烧上釉层,每一件成品都凝聚着传统工艺的智慧。
根雕车间内,大小不一的乌木根雕茶台错落陈列,有的保留原木粗犷形态,有的则经雕琢呈现出莲花、游鱼等吉祥纹样。陈国玉指着产业园规划图介绍,计划分两个五年建设雷州非遗产业园,打造农田体验区、戏楼区等,形成“非遗+文旅+农业”商业闭环,将赤嵌村打造成文化产业特色村和“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探访收官 共话雷州发展
连日来,媒体记者团循着雷州半岛的文脉与商脉,深入古村、产业园、文化工坊,用脚步丈量“天南重地”的发展变迁,用镜头捕捉千年古城的焕新活力,在边走边看、边听边拍边思考中,见证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的传承与奋进之路。
中山日报记者李红表示,处井村凭借亮丽村容与暖心服务出圈成“网红房车村”,通过巧妙转化流量为“留量”,既生动展现了雷州乡村的文明形象,更直接带动村民增收。她建议,可依托现有客流基础,进一步发展互动轻业态与体验式文创,持续提升乡村经济活力与文化影响力。
“坚守传统造型与雕刻工艺,联动动漫、游戏等领域打造‘跨次元’文创产品,让古老石狗适配年轻群体审美。”来宾融媒记者韦喜芬认为,有关部门可联动雷祖祠与应葵工坊等文化载体,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开发“故事化”祈福文创,让这一承载千年记忆的文化符号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她表示,全国媒体的集中聚焦,正助力雷州文化地标破圈,有效提升城市品牌知名度与游客吸引力。
梅州日报记者洪观楷探访后深有感触:雷州兼具厚重文化底蕴与蓬勃现代产业活力。他指出,雷祖祠等众多古迹与非遗项目构筑了坚实的文化根基,而大毛牛新材料等企业以180余项发明专利注入强劲科技动能,其绿色发展理念与古城人文智慧形成奇妙呼应。企业60天快速落地投产的案例,更印证了雷州强劲的产业承接势能。他建议,未来可推动绿色科技体验与文旅资源深度融合,让雷州的城市形象更立体、更鲜活。
雷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古迹星罗棋布,非遗传承源远流长,山海生态风光旖旎。本土企业以科技赋能水产种业,实现种源自主与技术突破。记者团认为,雷州在文化、生态、产业融合方面潜力巨大,建议打通景区交通脉络,精心推出精品旅游线路,让更多人走进雷州、感受其历史底蕴与自然魅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