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雷州流沙湾海域的南雁海洋牧场,工人们在捕鱼。
金秋时节,雷州流沙湾海域的533座深水网箱错落有致。这是雷州市立足优质海域资源,构建“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发展格局的一个缩影。
打造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聚焦深蓝粮仓建设,全市已投产重力深水网箱650个、桁架智能养殖平台3个,年产值约10亿元。
其中全球首创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海威1号”“海威2号”实现全数字化管理,单平台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可抗14级风浪,人力成本降低60%。
创新“四季接力”模式,在流沙湾海洋牧场实施“春苗秋收+秋苗春捕”双季轮作,通过5次分网换箱的精细化管控,突破生产周期限制,实现全年稳定供应。
2024年,流沙湾1号海域成功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计划投放礁体1040个,打造融生态海洋、绿色海产、旅游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构建全链条攻克“卡脖子”难题
强化政产学研融合,构建“研发—育种—推广”种业全链条。依托广东海威集团林浩然院士工作站,攻克海水鱼苗种培育关键技术,成功选育南美白对虾耐病新品系,打破种虾进口依赖;突破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技术,培育仔鱼超100万尾,海威种业获批省级大黄鱼原良种场,实现南海高温海域大黄鱼养殖“零的突破”。
强化鱼苗培育基地电力保障。雷州市打造“双保险”供电体系,确保循环水处理系统全年无休,恒温循环水系统保障东星斑、金鲳鱼等名贵鱼种存活率提升至60%,育苗周期缩短20天。
大力推动种苗基地规模化发展。目前雷州市建成水产种苗场(有证)的11家,年产对虾苗148亿尾,海水鱼苗3426万尾,贝苗约41亿粒。
举办技术指导座谈会。8月20日,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攻关技术推广指导活动在雷州市举行,提高企业、养殖户技术水平,为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赋能。
延伸海产品高附加值产业链
深加工延伸产业链。雷州市拥有33家水产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6.4万吨,建成冷链库容24万立方米。培育尊鼎珍珠、恒业高新等6家精深加工专精特新企业,开发金鲳鱼即食产品、虾酿酒、珍珠工艺品等高附加值品类。
支持广东尊鼎珍珠公司打造“孵化—加工—销售”一体化基地,“流沙南珠”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带动珍珠产业产值年增15%;盘活东里镇闲置虾塘558亩,通过设施化和标准化改造,建成总养殖水体40000平方米的对虾现代化养殖示范基地,每年总产量约300万斤,产值约6000万元。
创新红树林种养模式
三年来,雷州市积极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工作,通过退塘还林和宜林滩涂造林,并根据因地制宜原则,选择种植白骨壤、桐华树等红树林树种,实施红树林造林项目,不断加大推进创建“红树林之城”建设力度。近两年间,全市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营造修复面积达153亩。
创新“种养耦合”模式,在红树林保护区周边发展生态混养,实现碳汇增容与经济效益双赢。在雷高镇,建成180亩红树林种养耦合示范基地,其中红树成活率达95%,形成“生态优—品质高—收益好”的良性循环。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