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你见过大海上的海鲜交易市场吗?也许,你对这挺好奇,哪儿的海上会设海鲜交易市场?
徐闻县西连镇水尾村,就有一个特别的海上渔市。
说起水尾村,陈生一脸自豪。他出生和成长都在水尾村,介绍起村中情况如数家珍。水尾村位于西连镇西海岸,面积3.05平方公里,人口约3000人,辖上好村、下村、北村、南村等4条自然村,聚落成块状。村民收入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为主,主产珍珠、对虾、鱼等。该村耕地面积少,只有0.46平方公里,种少量番薯、木薯、花生,部分村民外出务工或者经商。村中,一幢幢小洋楼掩映在绿荫丛中。最近,在政府和当地乡贤的大力支持下,修筑了一条长12公里直通西连镇圩的水泥沥青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入。

陈生作为向导,汽车沿着村道“蛇形”般行驶,虽然有点弯曲,但是路面平整,道路两边大多数都是楼房,个别地方也有一些低矮的老屋,给人一种来自岁月深处的温情。村庄的变迁都在这一砖一瓦里,带着温度与回忆,都有生命的沧桑。
陈生的房子在路边,是三层中西结合的楼房,挺气派。陈生说,10年前,他的母亲在水尾村一带做了多年的海鲜生意,生晒虾米出售。父母好客,外地的客商来采购时,食宿都在他家,家里就像一个贸易商铺。小时候,他就帮家里打点海鲜收购事务。
闲聊中,汽车驶进了一片宽阔的海滩,晚霞辉映着大海,人们在海边来来往往,开小汽车的、踩三轮车的、步行的,三三两两。
“沿着这条水泥路,一直通往前方的小岛,那就是海上海鲜市场。”陈生指挥车辆往前行驶。
“海水淹过路面了,能过吗?”虽然是退潮,但是道路中间有段还是被海水淹没的,司机有点担心。
“能过!路面上的海水只有10多厘米深,慢点过就是了。”陈生非常肯定地说。
汽车继续往前,到了当地人称为“海上渔市”的小岛。说是小岛,准确地说,应该是大海中隆起的沙洲,比周边的其他地方稍微高了一点。
夕阳辉映下,一艘艘渔船,沿着渔港的航道归来,载着满满的渔获,载着家人的希望,载着渔民的欢笑,归来了。这繁忙的景象,比起开海的场景,一点也不逊色。
沙洲上等候的人们,纷纷上船帮忙搬运渔获。这里人山人海,收购海鲜的,买海产品的,清理分类渔获的,各自忙忙碌碌。
陈生说,实行休渔期,鱼虾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开海后,渔民出海,捕捞收获更大了。
令人惊叹的是,在沙洲上,竟然有两个临时搭起的海鲜大排档,刚上岸的活蹦乱跳的海鲜,即刻“跳”进架好的明火瓦煲中。走近,一股股鱼虾清香的气味扑鼻而来。鲜鱼鲜虾,还有几只海螺放进一起煲,味道绝对是一流,不禁令人垂涎欲滴。海鲜粉汤是许多游客到这里必品尝的美食之一。
“要不,我们也来一煲?”陈生征求我的意见。
“算了,天色已晚,我们了解情况后,还要赶路。”我婉言谢绝。
一个人面对浩瀚的大海,需要莫大的勇气。有容乃大、横无涯际、汹涌澎湃、海浪滔天等等,这些气势恢宏的词语,就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
在水尾村,能长年累月枕着波涛书写人生的,无疑是那些浪尖上的渔民。陈生说,尽管打小时起,就喜欢到海上捕鱼,却终究成不了一个渔民。这好比家里种的一棵荔枝树和一棵菠萝树,即使它们生长在同一个屋檐的院子里,沐浴同一片阳光,享受同样的雨水与空气的滋养,哪怕气候再和煦灿烂,荔枝树还是开不出菠萝花,菠萝树也开不出荔枝花。当一个少年的青春岁月,随水尾渔港的帆影一道,业已远逝之后,只能从影集中翻出当年拍摄的海景,对一个时代的黑白底片行注目礼。
水尾村的生活与大海潮汐息息相关。涨潮时,海上鱼市会被海水淹没,只有退潮时,渔船归来才形成鱼市,人与海形成了默契,生活也需要潮涨潮退。
我们站在海上沙洲上看太阳西坠,霞光映红了海面。渔港的航道两边是两座航灯,伫立在海边,像一道家门,守护着来往船只,守护着这一片海湾,守护着渔村的希望。
“这里是北部湾南部海面,对面是雷州乌石港,那边也有一座灯塔。”顺着陈生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远有一座灯塔伫立在大海中。“再往北,就是北部湾北部海面了。”
“对了,我家乡就是在北部湾北部海面的岸边。”想不到,水尾渔港竟然连着我家乡那片大海。我想起了“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这句话。同一片海湾,不同的生活境致,令人感慨。
朋友放飞无人机,将归航的渔船和晚霞的景色拍摄下来,定格成一幅幅精彩的瞬间。我仔细打量一艘艘停泊在渔港里的渔船,它们饱经风霜,朴实得像水尾村的渔民;它们整整齐齐紧挨在一起,又像一排排英姿飒爽的海上卫士;它们在向我行注目礼,我也在心中深深地向它们敬了一个礼。
敞亮的霞光下,静静的海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海上鱼市的多彩生活,传递出那种怡然、静谧而不失热闹的氛围,水尾海上鱼市有着徐闻别样的精彩。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