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电影博物馆“到上海去——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特展”展现上海电影发展历程、经典作品创作以及电影之城建设风采。 (主办方供图)
电影是如何来到上海并在这里壮大的?上海电影创作了哪些精品佳作?电影如何在这个城市始终焕发生机?今天,上海电影博物馆开馆以来规模最大、史料最多、投入最大的展览“到上海去——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特展”正式开幕,将通过761件(套)展品回答这3个和上海电影发展与命运紧密相连的问题。记者昨天提前探展,看到了镇馆之宝之一、拍摄了《哪吒闹海》等电影的动画字幕摄影台,演员刘晓庆凭借《芙蓉镇》收获的金鸡奖、百花奖奖杯,现场也有精心设计的场景供参观者打卡。“作品是上海电影最宝贵的财富!”策展人阮珺告诉记者,本次展览筹备了一年之久,希望从作品本身出发,勾勒出上海电影的面貌。
走一走复古电影街区
步入展厅,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的致敬影像及两侧红绿相间的30项“中国影史第一”灯带成为展览最生动的“引言”,向观众展示一个多世纪以来上海电影的辉煌历程——1897年,上海礼查饭店放映了第一部电影;1909年,国内首家制片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创立;1933年,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在上海诞生;202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浪浪山小妖怪》创造了中国二维动画的票房纪录……
伴随19世纪末东西方贸易的开展,上海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现代化都市形态,为电影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提供文化土壤,并持续发展为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和亚洲地区最重要的电影文化中心之一。第一展厅的几幅地图,清晰地展示了当时上海电影的三大中心——外滩源的商务中心、虹口的消费中心以及徐汇的制片中心。其中,虹口的众多电影院,也曾是鲁迅、施蛰存等“影迷”时常光顾的休闲场所。展厅中复刻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四川路的店招,将彼时虹口电影街区的繁荣和多样重现给观众。
在低头观展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抬头看看头顶的喜幛,大红底色,绣着精美的“玉堂富贵”和“松鹤延年”吉祥图案。阮珺介绍,喜幛由长逾四米的1926年民新影片公司开业贺礼粤绣等比例缩小而来。该粤绣是仅此一份的珍品,是上海电影行业百年繁荣的直接物证。
感知电影之城的温度
五扇抽屉拉开了第二展区“海上华章”的序幕,一个抽屉对应一段创作时期,展现了上海电影百余年发展进程中的五大创作高潮期。1933年3月,由夏衍、阿英、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5人组成“党的电影小组”正式成立,确立了党对电影文化事业的领导,并在1934年成立了电通影片公司。《风云儿女》《神女》《春蚕》《桃李劫》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左翼电影,促成了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创作高潮。一系列珍贵的电影连环画、电影说明书,也在第二展区亮相。
一张朴素的书桌看似不显眼,但在这张书桌前,著名动画艺术家严定宪对着镜子模仿猴子形态,创造了中国动画学派扛鼎之作《大闹天空》中的孙悟空形象。书桌背后,浪浪山的小妖怪们站立一排,邀请观众合影留念。这组步入式的沉浸场景,以可感知、可参与的方式叙述中国动画学派的美学传承和创新。
“赶场看电影”是属于上海这座电影之城的市民生活方式。1993年,作为中国唯一国际A类电影节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成立,此后每年,金爵奖杯都装点着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在历届电影节海报陈列墙对面,展出了第二届上影节期间布满影人签名的迎宾钢琴,承载了影迷满满的回忆。走进“影迷之家”,“电影之城”徽章和“小金爵”挂件等各种电影周边,则是电影让百姓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具象化呈现。
“我的娱乐只有看电影”“银幕之上,见世界之大”“电影是梦,而我们就是造梦的人”“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来自鲁迅、周瘦鹃、杨德昌、华特·迪士尼等人的“电影名言”装点着展览的尾声部分,一座小小的镜厅延展出无限的空间,就像电影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