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未来五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今后五年,我市的奋斗目标是:全力推动五年崛起,加快建设幸福湛江。这是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综合考虑我市发展条件和国内外发展环境而确定的,既是雄心壮志,也是科学判断。
从国际看,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的深刻影响,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明显放缓,全球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但这场深刻危机也给我国经济带来倒逼、重构和赶超效应,为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吸纳国际资本带来“危中之机”,从而为加快发展赢得宝贵时机。
从国内看,“十二五”期间,工业化、城市化仍然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内生动力,一系列富民惠民政策措施也将形成强大的内需动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国家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实行有保有压政策,对在建续建重点项目给予政策支持,特别是在正式核准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之后,《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又明确要求加快建成湛江钢铁精品基地,这将极大地推动我市以钢铁、石化及造纸为龙头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从区域看,《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湛江定位为重点开发区域、“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海通道纵轴的南端和面向东盟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这一战略定位将有利于提升我市区域发展地位和国际化水平。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后,国务院又批准实施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推进粤东、西两翼沿海地区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突出强调湛江作为西南出海大通道和广东重要增长极的地位作用,这意味着我市作为全省海洋资源第一大市,完全可以凭借政策的联动叠加效应在全省率先实现“蓝色崛起”。
从省内看,省委省政府对湛江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赋予争当粤西地区振兴发展龙头的重大使命,把产业适度重型化重点放在湛江,支持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钢铁、炼化两大产业项目,为湛江发展注入了最强大的动力。特别是市委九届十三次全会以来,全市上下思变图强的愿望十分迫切,干事创业的激情极为高涨。全力推动五年崛起、加快建设幸福湛江,正逢天时地利人和,湛江已步入了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期。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做大做优经济“蛋糕”为头等大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工业湛江、开放湛江、生态湛江、文化湛江、和谐湛江,全力推动五年崛起,加快建设幸福湛江,奋力争当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龙头和广东科学发展后发崛起的排头兵。
围绕总体要求,全力推动五年崛起、加快建设幸福湛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五个崛起”:
——经济崛起。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一番以上。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在全省“坐六争五”,年均增长15%。人均生产总值4.8万元,年均增长13%。工业总产值达5500亿元,年均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0亿元,年均增长22.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500亿元。湛江港货物吞吐量达3亿吨,进入全国十大港口行列。基本建成以钢铁、石化及造纸为龙头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广东新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城市崛起。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初步建成具有集聚力、辐射力和引领力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成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现代化新兴港口工业城市、生态型海湾城市、粤西地区中心城市和环北部湾重要城市;力争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国家低碳发展示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品位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明显提高。
——生态崛起。“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成为全市共识,成功走出经济与生态齐抓、发展与环境共赢之路。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万元GDP能耗比2011年下降17%。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达到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控制目标,城市空气质量继续位居全国重点城市前茅。雷州市、徐闻县生态发展区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文化崛起。文化、教育、科技、体育、人才事业加快发展,湛江人文精神、城市文明程度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发展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建成全省及环北部湾地区的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民生崛起。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幅度提高,收入分配格局趋于合理;物价更加稳定,居民基本生活价格指数控制在较低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以内,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社会和谐程度和群众幸福感明显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