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还海于海,重新认识蓝天碧水

2014-11-29 09:56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卢志民 何有凤 谢文雅

    约8000年前,远古人类吃海鲜的痕迹至今存留在遂溪鲤鱼墩:毛蚶、牡蛎和网坠、石锤等工具。此后,雷州半岛对于大海的索取就一直没有停止,“靠海吃海”是对这种关系的生动诠释:大海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库,我们可以尽情地从这里收割财富,予取予求。于是,我们对海洋的挖掘越来越贪婪、越来越无度。

    当雷州半岛的文明走进21世纪,海洋环境已经不堪重负。湛江人在迈进大工业时代门槛的同时,也终于意识到,哺育我们千万年的大海原来很脆弱。

    湛江人渐渐发现:大海给予我们最大的财富,不是各种物产,而是大海本身——清澈的海水、洁净的沙滩、丰富海洋生态和宜人的海洋气候。这些都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稀缺昂贵的资源。

    湛江人对海洋的保护意识日渐觉醒,并开始放弃大量经济利益,去换取海洋环境的康复。在走向深蓝的过程中,湛江人决心让人和海洋的关系返璞归真,如同我们的远古祖先一样:大海无量,只取一瓢饮。

    把属于大海的,还给大海。

面朝大海的南珠广场。

    靠海吃海,懵懂的渔耕时代

    湛江,这座三面临海的城市,东濒南海,西临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相望,岛屿众多。广袤的海洋,孕育了雷州半岛独具魅力的海洋文化。

    早在传统的渔耕时代,人们耕海赶海,靠海为生。海洋是湛江人的衣食父母,因为这片海,文化和血统才得以传承千年。

    那时候,人们对海洋的认识,是朴素和狭隘的。人们取之于海,海洋意味着生活的所需。但海洋的变幻莫测,又使人们对她充满敬畏。

    “以前可没有雷达这些先进设备进行航海定位,连天气预报都没有,我们出海仅靠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往往突如其来的风浪让人无法预知,完全是看天吃饭。”南三岛一位67岁的老渔民陈伯说。

    无常的海洋天气,有限的生产条件,让海洋显得神秘而又充满魅力。人们不得不研究海洋规律,研究捕鱼的季节与方法。自古以来湛江就有“川泽非时不入网罟”的传统,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巨大的需求容易造成过度捕捞。

    “以前人们出海打渔不分时节,但后来在鱼类产卵期,渔民自发地停止捕鱼,保护鱼类生长繁殖。”陈伯说,为了更好地保护日益减少的渔业资源,渔民们自发将渔网的网眼扩大,筛选成型的鱼儿进行捕捞,让小鱼苗继续生长。

    这种对生产资源的保护行为,虽然处于无意识状态,却也行之有效,让雷州半岛上的人们得以依靠海洋而繁衍生息。而传统的海洋捕捞,远未超过海洋环境的承载力。1400多公里的海岸线在湛江人眼里确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种对海洋环境的懵懂认知延续了数千年。

12345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百岁老人何培昌:“湛江是个宜居之地,生活很舒心”
  • “爱心助残服务一条街”多元服务温暖开市
  • 报小图·体育|2025年全国青少年游泳巡回赛湛江站举行
  • “运动好习惯,活力大课间”课间操比赛启幕
  • 义诊活动走进遂溪县工业园区
  • 国际博物馆日:快速变化 开拓创新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