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的蓝,更深的保护
“既要经济崛起、又要蓝天碧水”,这是湛江为城市发展与环境关系定下的战略基调。在不断走向深蓝、开发海洋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人与海洋环境的和谐,对湛江人来说,仍是一个大课题,其范畴绝不仅限于湛江海湾,还涵盖了湛江1500多公里海岸和周边海域。
我市目前引进了湛江钢铁基地、中科炼化等大型工业项目。为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失去蓝天碧水,我市在工业布局中非常注重环保问题。在东海岛湛江钢铁基地的500米外,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毗邻而建,两大项目的“握手”形成了更加环保的“一体化”循环经济示范区。让钢铁和石化形成循环产业链条,把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可以互为原料,循环利用,这样使废弃物大大减少,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但社会发展对海洋带来的环保威胁不可忽略。近年来,我市临港、临海产业发展迅速,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海洋养殖、畜禽养殖业大量兴起,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生活污水剧增,形成广泛的面源污染源,对海洋环境构成了沉重的压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我市相关部门在加强海洋环保执法检查、监控治理污染源的同时,不断加大投入搞好海洋环境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对入海河流进行截污处理,关停重大污染源。北桥河、赤坎江、南柳河、赤坎水库、绿塘河、振兴渠等纷纷碧水再现,为美丽港城再添新景象。
近四年来,我市共投入4亿多元支持海洋环境保护,并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支持,对海洋环境管理、人工鱼礁建设议案、海域港湾整治与修复、水域生态保护体系建设等项目进行建设。
目前,我市已建立各种类型的海洋与渔业类型自然保护区20个,其中有国家级保护区2个、国家级海洋公园2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市级保护区3个、县级保护区12个,面积达18万公顷,占我市管辖海域面积的9%。海洋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个数,均居全省首位。
在这里,珍贵的中华白海豚、白蝶贝、文昌鱼、中国鲎等国家、省级保护动物和地方特色品种,在这片海洋天堂里尽情畅游;在这里,珊瑚礁、海底草场等保持着它们完整的面貌,海洋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在这里,红嘴鸥在辽阔的海面上迎着海风展翅高飞,红树林茁壮成长并像卫士一样保护着这片美丽的港湾……
可以预见,随着湛江走向深蓝,湛江人对于保护海洋环境的认知还会不断深化。对于人与海洋的相处之道,湛江人仍在不断感悟、不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