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城镇竹山上村,村民扫帚过处,留下了整洁的村道,垃圾倒往村保洁员的垃圾装运车,将运到村里的垃圾收集池。 通讯员 陈超明 摄
乡村之美,离不开生态与整洁。
在乡村清洁化进程上,垃圾清运成了一道难题——以往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作为市政公共事业,由财政专拨款项构建专业队伍和设施来实现,形成市民纳税→财政收入→市政专款→服务市民的良性循环;乡村则不同,在普遍意义上的乡村与村民当中,其为财政“造血”的能力微乎其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甚,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户日均产生生活垃圾的数量越来越多,这种矛盾催生了近年来越来越突出的“垃圾围村”困局。为破解这一困局,遂溪县探索整体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治理的长效模式,通过实践,取得明显的效果。
组织村民大搞卫生,配置生活垃圾收集设施,聘请保洁员。(遂城镇竹山上村实拍)。记者 林小军 拍
问题:过去,缺乏“人财物”的基层镇村生活垃圾整治体系,无法形成长效的运转机制,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高涨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呼声及城镇化需求
对策:输血培元 解决“人财物”问题
10月22日傍晚,遂溪县北坡镇急水村的保洁员老黄拖着半车生活垃圾,往村边的垃圾收集点走去,沿途每看见村民住宅门前放着打好包装还没来得及投入车内的垃圾,便停车收集。最后,老黄把一车垃圾倒入崭新的垃圾收集点中。
尽管保洁员的薪酬不高,但老黄很满意这份收入——毕竟,足不出村便可增收。
次日上午,专业的保洁公司员工便驾驶着“三摩”垃圾收集车,来到急水村垃圾收集点前,把垃圾装车,运往镇里的垃圾中转站,垃圾经机器压缩后,被转运到遂溪县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场。
据急水村村民小组组长黄亚明介绍,村里保洁员的薪酬由市县财政补贴一部分,剩余部分由自然村“一事一议”自筹;垃圾收集点等基础设施主要由村民筹建,各级财政补助部分。
为尽早建立统一高效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实现生活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监管、县处理”。在自然村资金缺乏的情况下,遂溪县各镇采取可行措施积极筹建垃圾收集点,遂城镇新建400个垃圾收集点,给予每点1000元补助;北坡镇为新建设的收集点提供砖和水泥;草潭镇“一事一议”工作到位,完成全镇每人每年12元生活垃圾保洁费的收缴。据悉,遂溪全县15个镇的1958个自然村庄,村村建起2个或以上垃圾收集点,聘用了村级保洁员。同时,各镇均配套建设了带压缩机械的垃圾中转站,县投入约8330万元资金建设无公害生活垃圾填埋场。至此,解决城乡生活垃圾治理问题的“神经线及神经末梢”均已配备。

专业保洁公司派员到村清运垃圾。(北坡镇急水村实拍)。记者 林小军 拍
光投钱未必能解决垃圾难题,但缺投入肯定解决不了垃圾难题。据该县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办负责人介绍,仅三个月前,财政部门便批复1400多万元投入到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去,其中安排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奖补164万元;安排农村试点垃圾分类建设补助163万元;安排配套村级保洁员经费267万多元;安排突击性清理公路两旁及水面垃圾费用50万元;安排《遂溪县环境卫生专项规划》设计费40万元;安排争取垃圾清理保洁奖补716万多元。另外,该县为打通县镇村三级垃圾清运,还每年投入数千万元支付清运劳务。

大型清运车将压缩后的垃圾运往无害化填埋场。(草潭镇实拍)。记者 林小军 拍
目前,该县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的建设进度,第一期工程已完成并投入使用;全县已建成17座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其中县城、黄略镇各2个,其余13个镇各1个,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一镇一站”任务,并全部投入使用;全县乡村拟建3926个垃圾收集点中,现已完成计划目标3848个,完成率达98%。在此基础上,全县农村实施“三个一”工程:每条自然村每月开展一次大搞卫生活动;每个行政村至少办好一条有特色的生态文明示范村;各镇至少创建一条上档次有亮点的生态文明村。
对遂溪这样一个位于经济欠发达的粤西地区的县域而言,对基层生活垃圾治理的“输血”规模无疑是巨大的,该县县委县政府之所以痛下决心输血,正是针对“垃圾围村”的症结所在——长期以来,缺乏“人财物”的基层镇村生活垃圾整治体系,无法形成长效的运转机制,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高涨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呼声及城镇化需求。不输血培元,不解决“人财物”问题,就无法突破“垃圾围村”的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