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徐闻县改水治旱促成三农大变 农民十年收入翻六番

2011-04-25 09:16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刘卫

徐闻的发展绕不开改水治旱。

1998年,省委省政府在雷州半岛实施改水治旱工程,13年过去,徐闻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洋楼成新风景,水泥路进村入户,现代文明进农家……

改水治旱改变了徐闻落后面貌,改水治旱脱掉了徐闻农民戴了千年的穷帽。

农业大变:高效农业唱主角

徐闻大地,郁郁葱葱。香蕉、菠萝、甜玉米、青椒等瓜果菜打扮着徐闻的四季。

熟悉徐闻农业的人都知道,这是改水治旱开的花结的果。

改水治旱的1998年以前,徐闻大地可用荒凉两字来形容。当时的徐闻农民还沿袭数千年的传统农业模式,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作物是千年的作物,种类屈指可数:水稻、蕃薯、木薯、香茅、花生、甘蔗、白菜、萝卜等。这些东西仅可裹腹,来钱却难。由于长年干旱缺水,徐闻大部分的耕地不得不丢荒,徐闻人给这些土地冠名“火烧坡”,“火烧坡”在徐闻随处可见。水田是徐闻农民的保命田,但在特别干旱的季节,水田也张开大嘴巴喊渴,有时甚至导致颗粒无收。

干旱、荒凉、落后是1998年以前的徐闻影象。1998年省委省政府在雷州半岛实施改水治旱工程,徐闻县委县政府紧抓机遇,引导当地群众打井,穷怕了的徐闻农民一呼万应,一时间,成千上万的机井出现在广袤的田野上,汩汩的地下水浇灌着世代干旱的土地。红土地以肥沃闻名,一旦有了水的滋润,这些作物马上焕发了生机,徐闻,这一片荒芜之地即刻春意盎然。

农业旺,聪明的徐闻农民根据市场搞种植,蕃薯、木薯、香茅、花生等低效传统农业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由香蕉、甜玉米、菠萝和冬季蔬菜等组成的高效农业唱响了徐闻农业的主旋律,徐闻大地四季常青,希望勃发。

改水治旱前,徐闻农作物亩产值不足千元;改水治旱后,徐闻农作物亩产值甚至突破万元,达两三万元。

农民大变:十年收入翻六番

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徐闻农民这几年的生活变化一点不过分。

改水治旱之前的1998年以前,徐闻广大农村一片破败萧条,单是2002年的数字统计,徐闻就有3万多座茅草屋。在上世纪的徐闻,一条村庄里面,砖瓦房寥若晨星,能建起砖瓦房那是属于上等家庭,所谓的小洋楼徐闻农民连想都不敢想。在当时,徐闻沿海地区由于渔业保障,农民的生活相对好些,专门靠土地吃饭的非沿海地区农民望天吃饭,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生活极其贫困,一些村庄甚至沦为乞丐村。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水治旱后的徐闻农民生活一天天见好,一幢幢菠萝楼、香蕉楼、瓜菜楼在古老的徐闻农村拔地而起,不断刷新人们的视野。2002年到2010年,徐闻有2万多幢茅草屋变成砖瓦房或小洋楼,南山镇角厢村及苞萝园村短短几年建起110多幢二层以上的“瓜菜楼”。以种植菠萝为主的曲界镇后寮村、锦和镇同安村及以种植香蕉、冬季蔬菜为主的南山镇灵山宫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改水治旱前,徐闻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千元,去年,徐闻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6390元。

农村大变:现代文明进农家

不断增加的小洋楼改变着落后的村庄,硬底化水泥路连起千家万户,徐闻农民过起城里人的生活。

改水治旱富了徐闻农民,口袋里有了余钱的徐闻农民在徐闻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开始改造自己落后的环境,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2001年,徐闻掀起了以“四通五改六进村”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活开始富裕的徐闻农民积极响应,不足十年,2700多公里的硬底化水泥路把徐闻广大农村与城镇连在了一起,把田园与省道、国道、大中城市连在了一起。公交车开到徐闻偏僻乡村,开到农民家门口,农民进城逛街如散步;大货车开到田间地头,徐闻的香蕉、菠萝、瓜菜远销全国各地。昔日“红尘滚滚不见人”“晴天人骑车,雨天车骑人”的现象荡然无存。

现代文明进入千家万户,徐闻农民在家里安装空调,用冰箱储藏隔夜的菜肴,他们买回小汽车,开着小车去种田。入室脱鞋,吃饭用公筷,生日到县城开派对,在徐闻农村已不是时髦事。

去年底止,徐闻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的村庄达1102条,占全县农村总数的87.3%,其中全国文明村1条,省级文明村和卫生村23条。

婆娑果树掩映着小洋楼,笔直整洁的水泥村道进家入户,不足十年时间,徐闻农村脱胎换骨,换了人间。而这些无不是改水治旱的结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活力徐闻·促消费嘉年华活动开幕
  • 攻防节奏加快!“沙超”次日战况激烈
  • 共青团赤坎区委员会开展“双节”慰问活动
  • 全国中青年书法家邀请展在湛开展
  • 洪拳体验活动举行
  • 湛江北站假期建设“不打烊”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