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如今正是徐闻县菠萝上市旺季,在东部的曲界镇,几百名菠萝商贩在田头乡道正忙于收购菠萝北运。在这些忙碌的身影中,当地农民惊奇地发现,昔日菠萝果商是外来果商“一统天下”,如今怎么都变成操本地话的“泥腿子”了呢?当地干部群众笑说,北方“过江龙”斗不过“地头蛇”,农商有其特殊性,本地人坐拥资源,近水楼台先得月,大批当地“泥腿子”下海为“弄潮儿”了。
经营方式有变——“外来和尚”难念经
徐闻县菠萝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面积种植,农民种出的菠萝靠外来果商推向市场,可以说,徐闻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菠萝基地,外来果商功不可没。徐闻的老百姓都有深刻印象:每年清明前后的菠萝季,大批北方果商携资前来收购菠萝,一车车北调到全国各地,当地老百姓都善待这些“衣食父母”,商贩驻地经营如鱼得水,有些人甚至学会了徐闻本地话。
随着当地果农完攒到第一桶金,不再甘于赚种果的辛苦钱,纷纷洗脚上田贩运菠萝,半农半商;有的利用本土优势,给北方老板当中介,学会经营后自己当起了“老板”。记者近两年前深入徐闻调查时发现,现在菠萝商贩90%以上是徐闻人,个别继续经营的外来商客也已“本土化”。
随着流通渠道的顺畅和经营方式的改变,菠萝逐渐成为全国水果的“宠儿”,商人贩卖菠萝也从收购熟果到做青苗“期货”,货源越来越抢手,本地商贩利用当天的人脉关系,运作起来得心应手,生意逐步做大,而外来商客像候鸟一样等菠萝上市季节才前来收果,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很多人被迫退离市场。
小张是福建省人,10多年前他就从福建莆田南下徐闻收果,并一直坚持下来。如今,小张早已腰缠万贯,成为全国响当当的“百大”果商之一。他操起一口纯正的徐闻话告诉记者:经营农产品,特别是现在形势下的菠萝,谁拥有资源谁就占有市场。为了做好菠萝生意,他已入乡随俗,在徐闻建有房子扎了根,每到菠萝上市之前,他就在红土地上向农民定购菠萝,每年用大卡车北调菠萝好几百车近1万吨,年份好时一年能赚成1000万元。“我当上徐闻人,不亏了。”他大笑着说。
本地姜更辣——500多名“泥腿子”弄潮
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形容本地成功的菠萝商贩再贴切不过。这些昔日的“泥腿子”,过去辛苦种果赚点小钱,大头都让外来商赚了,只有干瞪眼的份。自从卷起裤腿洗脚上田,学经营闯荡商海后,居然后来居上,从外地商客手中抢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韩统和是曲界镇韩宅村人,从农民当上菠萝商后,已成为当地最大的果商之一。回顾自己的经商路,他深有感触:当年满街走动的都是讲普通话的外地果商,自己为他们打工,每年菠萝季到来前,家里专门腾出空房子和床被为来自山东、河南、湖北等的客商准备,自己当起中介,赚些“跑脚费”,大把的钱落入他人腰包,看得自己眼红心动。后来,自己也筹钱收购菠萝北运,开始有亏有赚,后来越干越顺手,生意比住在家里的外来老板还大,渐渐地外地商人不来了,满山购果的菠萝商几乎都变成了本地人,果农不再用拗口的普通话与果商讨价还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