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为贵,利民应作为。驱车在吴川的乡村公路,绿色的村庄刚刚隐去,迎来滴翠的田畴,又见一道长长的江流平静映入眼帘,人们会发现,每隔一段路程,在村前的路边,立着一座座的候车亭。几根贴着白瓷片的钢筋水泥柱,撑起外贴红色瓷片的古典斜形顶盖。它简朴而又文静地迎来送去候车的客流,让旅人喜欢它,记住它。
200多个这样的候车亭,散在吴川的平坡、河畔、村沿、林旁,被纵横的乡村公路串起来,如一道白色项链上的200多颗明珠,在绿色的大地上耀眼放光。同样闪动着吴川市政府和交通部门爱民的色彩——投入几百万元建候车亭。过去人们候车,多在村口路旁,沙飞泥扬,满脸尘土,也不安全。有了候车亭,暑天可避烈焰,雨天可躲风雨,方便舒适。
设在路边的亭子,也称凉亭、长亭。亭者,停也,供路人歇脚休息。古时一些广衢大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菩萨蛮》一词中道:“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道出旅人归家心切,边走边数着长亭短亭,计算着还有多少路途,才能与亲人相聚。
现在吴川193个的建制村,村村通公路,公交车穿梭而过,还有数不清的摩的、的士,不用几分钟至十多分钟就可出行。在路上不再举步维艰,无需细数“长亭更短亭”。
——人生在世,奉献为上。沙尾村是吴川樟铺镇一条偏远的村庄,坐落在滔滔的鉴江之滨。一江之隔的对面是长岐镇的村落,那里的江畔有吴(川)化(州)公路,车辆日夜川流不息,但这边的沙尾村人可望而不可及。他们的货物农产品出村进城,只能沿着自己江边的泥路,出五和圩,上窑头,过三浪,入山口,而至樟铺墟,才能到吴川城区梅菉。这一大弯,足有20公里之遥。而要到化州、茂名火车站,所拐的弯更大,路更远了。
改革开放样样有,衣食不愁出行愁。外出往来人员多,货物流通多。沙尾人发愁是江上只有一叶摆渡,而没有桥呵。桥,成了村人的梦,何时能落在鉴江上?
要想上蓝天摘下彩虹,当有登天凌云志。沙尾人借助吴川大力发展乡村公路的东风,扬起了心底多年的风帆。组织了数百万元的资金,经过数年的艰苦辛劳,在鉴江上架起了“沙尾大桥”,也修好了周边的公路。这近一公里的长桥,在村民的眼中,是一道人间的彩带,飘过大江,恶浪变通途;飘到穷乡,贫困变富足。
当沙尾村民飞越大桥,进入吴化公路,东行吴川城区梅菉、广州,北去化州、茂名,不管是坐在宽敞舒适的大客车,还是自驾小车,或是开着大型货车,那种征服茫茫大江的自豪心情,油然而生。更令他们高兴的是,不仅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五和、窑头、塘尾、南巢、博厚一带要走这道大桥的数万民众。
编后话
唐代诗僧玄宝在《路》一诗中云:“南北东西去,茫茫万古尘。关河无尽处,风雪有行人。险极山通蜀,平多地入秦。营营名利者,来往岂辞频。”僧人清心寡欲,对逐利商贩提出规劝,可以理解。但在今天的商品经济社会,若没有货物的流通,吃亏的不仅是芸芸众生,也包括佛门释子。吴川人大建乡村公路,遍布“南北东西去”,连接上广湛高速、武广高铁,以求吴川的经济发展迅速驰上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