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新闻网讯:日前,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率省文化馆馆长、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苏章鸿,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吴世枫、杨明敬等专家对我市雷州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进行评审考察。
省考察组专家到雷州邦塘古民居、雷祖祠、曲街古骑楼、三元塔公园和雷州博物馆等进行实地考察。对湛江、雷州两级党委和政府围绕打造文化湛江的目标,高度重视申报和建设雷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指出雷州已具备申报条件,确定雷州为我省首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的申报地。希望继续完善保护区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并就相关申报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雷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雷州文化是一种以闽语雷州话为通用语言的区域文化。雷州话、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雷州换鼓、雷州陶瓷、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傩舞、雷州风筝节、雷州蒲织是雷州文化的重要品牌。目前,雷州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个,省级10个,县级173个。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祖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6处;有省级文化名村南兴镇东林村、龙门镇潮溪村。此外,还有古村落100多条,古窑址75处,古墓葬800多座,古建筑1000多座,古寺庵100多座。“敬贤如师,疾恶如仇”,“海纳百川,自强不息”是雷州文化重要的人文特质与核心价值。
创建雷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主要是努力打造“雷字号”文化品牌。一是保护雷州古城,重修雷州古城墙、古城门、雷州府治、楚豁楼等地标性古迹,维修大新街、曲街、龙舌街等古骑楼街。二是保护状况较好的古村落。如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潮溪村、东林村,县级历史文化名村富行村、邦塘村、关新村、禄切村、调铭村等,把之作为反映雷州民间生产、生活习俗及文化现象的重点区域加以保护。三是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非遗”保护单位及传承基地。自207国道沿线的客路镇至英利镇,打造100公里的“雷州文化之旅”主要有客路镇和奠村姑娘歌生态园区,附城镇英山、榜山村雷州石狗生态园区,附城、沈塘镇蒲织生态园区,沈塘镇人龙舞生态园区,白沙镇雷祖祠、雷城夏江天后宫雷剧生态园区,南兴、松竹镇傩舞生态园区,乌石镇蜈蚣舞生态园区,英利镇醒狮生态园区等。与此同时,成立雷州文化研究基地,配合做好雷州文化在省博物馆的展览,加快“汉徐闻”、“合浦古城”等重要历史遗址的考古挖掘研究。对接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旅游业务;加强与海南、广西合浦、越南岘港等地区的合作,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与保护。加强与越南岘港的合作,开展对越南华侨领袖莫玖的专题研究,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莫氏宗祠打造成粤西地区华侨圣地等。
链接: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等)互相依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文化”,是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截至目前,我国设立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福建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安徽省、江西省)、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青海省)、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四川省、陕西省)、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广东省)、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湖南省)、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 (浙江省)、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山西省,2010年6月)、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山东省) 、迪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云南省)1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