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新闻网讯:“夏天用井水煮的白粥,放之几天而不馊;用井水泡茶,茶水香郁而甘醇”——这是廉江市石城镇那良村一口百年古井的神奇之处,说起这口井,那良村民无一不啧啧称奇。据说,该井建于明朝,井圈不是用石砖混凝土垒砌成的,而是使用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材料“纸灰”加上石块砌成,村民一直称其为“大口井”,由于井圈的形状呈半月形,又被村民叫作“月亮井”。

●几百年的“纸灰”井圈
古井位于石城镇那良村祠堂旁,井宽约5米,水深约3米,井水清澈见底,偶尔还可瞥见栖息于水中的小鱼儿。
“井圈、井壁都是‘原装’的!”59岁的村民庞亚英拍着井圈道,“古人将纸灰用水浸泡后碾碎,加上石灰、花生油等原料后,和石块粘在一起砌起来的,经过几百年后还坚固得很呢!”
庞亚英站在井边,指着井边前后不一的石板和石条,“由于石条易起青苔,村民踩到青苔后容易滑入井中,而且,经过几百年的踩踏,井边的石条看似快脱落了,于是,村里决定将石条换成石板,如今村民挑水都感到非常安心。”
●饮水思源造就百年感恩
说起这口井的历史,68岁的村民庞广祥说,是明朝一位地理名师黄飞宇开凿的;而根据1999年重修的《石城县志》卷二·井泉篇中的《那良井》记载,该井是“前明黄一凤浚”。至于开凿的原因,众说纷纭,至今仍无从考究,但有一点肯定的是,明朝期间,村内就有这口井,且当时那良村民全部饮用该口井水。
“我们家有自打井,但是我们家喝水、煮饭都是用‘大口井’的水,平时的洗衣服、擦地板才用自打井水。”一名小孩说道。水井对村民如此重要,以至于解放期间,那良村还在井旁修建“炮楼”,并日夜派人监守。
83岁的庞沛林曾是水井的监守人员之一,对古井怀有深厚的感情,“几百年来,它哺育了多少人啊!”不仅是他,那良村的村民都对该井都怀有一种尊敬和感恩,“如今每逢村内的红白喜事,村民都要从井边经过,以求平安顺利。”
“大口井”除了外形奇特以外,在井前还有两个对称的正方形“小水洼”,深约5厘米,而且常年积水,供村民取水前把桶、瓶洗刷干净,“我们村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自取水,一定要将水桶洗刷干净,不能弄脏‘大口井’。”庞广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