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新闻网讯:近日,徐闻同时推出诗歌、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四个卷本的徐闻本土作者文学作品集,这在徐闻有史以来首次,在湛江地区县级单位也属罕见。
四卷本文学作品集收集了徐闻当下作者的力作、佳作,较为全面展示了徐闻文坛风景,打出了徐闻红土文学品牌。
徐闻在财政不富裕情况下如此舍得投入,破天荒推出四卷本文学作品集,引起外界瞩目。这也是徐闻在隆重上演文化强县这台多幕剧过程中奏响的强劲音符。
县委县政府搭台文学界唱响文化强县这台戏
近年来,徐闻响应上级号召,全面推进文化强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群众欢迎。文化强县,文人何为?正是在此使命下,徐闻作协不再沉默,作协主席李明刚开始酝酿,并马上行动。要做就做大的!这是李明刚当时的想法。在几年前,徐闻就出版过一本徐闻文学作品集,反响不错,这一次要出就出多本,动静搞大点,把徐闻文学这块品牌打出去。这也是洋洋四卷本文学作品集诞生肇始。
如今出书,正规的,单书号就是以万计,一本书少则二三万,四本书没十来万拿不下来。
李明刚把想法跟时任徐闻县副县长、分管文化工作的蒋柯煌一反映,一拍即合。给徐闻文人出书是大好事大实事,又响应了县的中心工作,为什么不支持?蒋柯煌亲自出马组织资金,并亲任主编,四卷本徐闻文学作品集由此顺利推进。出版此丛书得到了徐闻县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县财政不富裕的情况下,拨出了专项经费。县委县政府搭好台,徐闻文学界有为发声,唱响了文化强县这台大戏。
四卷本全面展示徐闻文坛风景
由政府买单,一下子拿出四本书推出当地作者作品,在徐闻史上首见,在湛江地区也不多见。四本集子体裁各不同,分中篇小说卷、短篇小说卷、散文卷和诗歌卷,收集徐闻作者达30多位,篇数达209篇。
为了能够充分反映当前徐闻文坛现状,作为组织者的李明刚亲自操刀,作了大量前期细致工作,召集全县才子开会组稿,向老作者发出邀请,并在县电视台、徐闻新闻网站及当地报纸登出了征稿启事,向全县征集佳作、力作,不论作者名气大小,只重作品质量。其间筹集时间达四个多月。
早在明代,剧作家、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在徐闻撒下文学种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故作家陈堪进影响一代文人,老作家黄果心文名在外,后来者李明刚、曾权、李舟、杨能、黄彩玲、周飞明、蔡仁润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蔚然成湛江文坛风景,他们的作品在省级纯文学刊物时有可见,就是人民文学这样的大刊也有他们的身影。
四本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徐闻当代文坛风景,既有八十多岁的老作者,也有二十左右的在读大学生,有来自机关、事业单位,也有在外打工的打工仔。作品风格多样,既有下里巴人的浅吟低唱,也有象牙之塔的隐晦呻吟;作品题材多种,既有对海、红土地等本土文化的挖掘,也有对灯红酒绿等现代世俗生活的揭示,为研究徐闻本土文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蓝本。
难能可贵的是,四本书都有正式书号,由正规出版社出版,而且印刷精美,排版讲究,档次很高。作品集组织策划者、徐闻作协主席李明刚道出了出版此书的初衷:徐闻文学界对县委县政府文化强县工作的声援和支持,从而体现文人的作为和价值;同时,通过一次集体亮相,达到对徐闻文学一段时期的总结和检阅,从而打响徐闻红土文学品牌。
官员写作风景这边独好
四本书收集的作者里相当部分在机关单位上班,他们白天干公事,在单位独挡一面,是单位的骨干或顶梁柱,回到家里,一盏孤灯陪伴,在方格纸或电脑上建筑自己的精神城堡。这些作者里有一些甚至是一个部门的头,第一把手,李明刚就是徐闻县广播电视台的第一把手,曾权是徐闻文联主席,肖光寿是徐闻县邮政局领导,蔡仁润是徐闻县新华书店的总经理等等。他们把一个单位管理经营得有声有色,众口皆碑,写起东西来风花雪月洋洋万言。
李明刚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当时湛江文学曾推出他的文学专辑。从徐闻县新寮镇政府到徐闻县委办公室再到徐闻广播电视台当一名领导,他对缪斯不离不弃,从没停下手中那支抒情的彩笔,同时,他还每年雷打不动订《人民文学》,订广东省作协主刊物《作品》等,时刻吸取文学营养。仅是这几年,在为电视台300多号人谋稻梁的同时,他接连推出了几个中、短篇小说。李明刚熟悉新寮岛那边的生活,是写海小说的高手,他写海上爱情故事,作品里飘出新寮一带海域浓浓的海腥味,他把对新寮海岛那一方水土的爱倾注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情浓浓,意切切,可感可触,仿佛就是你身边的某个大叔大婶或大伯大妈。这两年他还玩起了诗歌,写菠萝,写红树林,写海上渔火……味道越来越好,渐入佳境。
李明刚的作品一篇篇推出来,他的工作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徐闻县广播电视台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市前列,有目共睹。
身为文联主席的曾权带头创作,前两年推出了长篇小说《坐台小姐》,在徐闻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如今很多人把时间放在麻将桌、酒桌上,而徐闻这些作家领导却一扇窗关住外面嘈杂市声,乐在其中。
社会有识之士如此评价:官员写作,能让这些坐在领导岗位的人始终保持理智清醒头脑,干事创业的视野会更加广阔,尤其是,这些人会时刻保持文人的良知,不会轻易偏离为官做人的轨道。
徐闻文人影响中国文坛
徐闻作家黄礼孩在当前中国诗坛无人不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黄礼孩几乎成了中国诗歌的一个部份。
知名诗歌评论家甚至这样认为:在中国诗歌界,无论是“七零后”、“中间代”的横空出世,还是“女性诗歌”的兴旺、“完整性写作”的倡导,都无法绕开黄礼孩这个名字。
黄礼孩1999年下半年着手编《诗歌与人》。2000年1月1日《诗歌与人》推出《中国70 年代出生的诗人诗选》,刊登了中国各地生于70年代的55位诗人的作品,引起诗坛瞩目。《诗歌与人》引发了各地70后诗人揭竿而起,旋风般在民间形成70后诗歌风暴。
黄礼孩随后推出的《中国七十年代出生的诗人诗选》,使得70年代后诗人成为现代汉语诗歌继“朦胧诗”、“第三代”之后的一个新兴的写作流派。同年,黄礼孩和福建诗人安琪又推出《诗歌与人——中国大陆中间代诗人诗选》,某大型媒体把“中间代”作为2001年中国诗歌的10个亮点。2002年黄礼孩又推出《2002中国女性诗歌大扫描》,为以后研究中国女性诗歌提供了详实的资料。2006年11月8日人民日报华南新闻载文称:《诗歌与人》因推出“70年代后诗人”、“中间代”、“完整性写作”等诗歌新概念,正影响着中国当下的诗坛。
2004年,黄礼孩开设了“诗歌与人·诗人奖”,作为独立编者做一个人的评委。今年获诺贝尔奖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黄礼孩在半年前就将第6届“诗歌与人·诗人奖”颁给了这位老诗人,从而引起国内外媒体一片哗然。
黄礼孩同时是70后的代表诗人,曾获广东鲁迅文学奖及广东新人新作奖,并参加了诗刊社第25届青春诗会,他的诗歌入选近百个选本,诗歌《谁跑得比闪电还快》还入选《大学语文》教材。
徐闻作家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在当前的经济社会,人人讲实惠,如何赚钱买房买车吃喝玩乐是主流,文学是条清贫道,还有几人甘当苦行僧?难怪很多地方文学界出现青黄不接现象。四卷本作品集,老、中、青、少争奇斗艳,徐闻文学界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徐闻后生可畏,一出手就是长篇大著。潘冠翰出生于1986年,还是大四学生,今年出版长篇小说《梦见天堂谣》,荣获湛江市第十一届文化艺术精品奖文学组长篇二等奖及新人新秀奖。潘冠翰雄心勃勃,又在酝酿着下一部长篇,计划这两年推出。还有一徐闻后生仔林熙强,在读书期间就连续推出了系列长篇童话小说,目前仍然笔耕不辍,勇气可嘉。
徐闻文学百花园姹紫嫣红,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