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让文化引擎“幸福俆闻”

2012-01-21 23:10 来源:湛江新闻网 作者:邓斌

    湛江新闻网讯:春风化雨,润育瓜果满园;文化惠民,引领绿色生活。这是一幅优美的画卷,更是徐闻乡村、城区群众“文化幸福”的真实写照。

2011年1月20日晚,文化下乡活动仪式在徐闻文化广场正式启动

    2011年,对于徐闻的文化建设而言,无疑是具有关键性转折的一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持续推动和不懈努力下,徐闻用“两条腿”挺立,从农业富县到文化强县的任务跨越,从文化强县到“幸福徐闻”的目标转变,正在经历着一场“从饭桌到书桌”的进化,努力打造“强县之魂”的坚实根基,有力地推动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迸,稳固牢靠地实现“后发崛起”。

    共识:在文化新时代紧赶快跑

    春风吹,战鼓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发展的新号角,徐闻也在这前进的号角声中迈出了“文化强县”新的征程。

    文化兴,则徐闻兴;文化强,则徐闻强。透过文化,可以看见这座古城的灵魂。而透过惠及这遍红土地上百姓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发展,则可以窥见徐闻的“民生之魂”。作为祖国大陆最南端历史文化古城,如何将徐闻的“文化名片”擦得更亮,让经济腾飞插上文化产业的翅膀,已形成了74万徐闻人的共识。

送下乡政策,悠扬的之音句句入心田

    为此,徐闻县委、县政府领导对徐闻“文化强县”、建设“幸福俆闻”而引起高度重视。县委书记钟力、县长林海武,以及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戴吴金荣等县领导客观地分析了徐闻文化底蕴和发展的现有条件,以县委名义出台了《徐闻县关于贯彻〈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的实施意见》,同时提出了“文化强县”、“幸福俆闻”作为强县富民的战略决策,把文化建设摆上了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将100万元的文化工作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决定将一批爱文化、懂技术的干部选拔到宣传文化领导岗位上,大力培育和宣传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先进模范,对未来徐闻文化产业的发展鼓足了干劲,坚定了信心,抢抓了机遇,扬长避短,紧赶快跑。

    共建:架起文化“幸福俆闻”之桥

    “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说干就干,发展文化强县不是一句空话!正如经济强县的发展始终要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出发点,文化强县建设的目的,自然也是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富足。

    随着历史的嬗变,不同的历史时期,徐闻的宣传文化部门被赋予了不同的特殊地位。

    身为徐闻宣传文化“首脑”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戴吴金荣带领宣传部、文化广播电视等部门的干部,从基层着手,自下而上,将丰富的文化因子传递至城乡每一个角落。她的独特的感情磁场,紧紧凝聚了大家的心,从乡村到城区,上上下下奋发激情,似水乳交融,拧成了一股绳,一曲 “文化惠民”交响乐,就激荡在这座有着光荣传统的古县上空!

送戏下乡场场精彩芬呈

农民上网查阅农产品市场信息

    仅仅366天,一座以文化、文艺、物质、科技、信息、书籍、服务等多元素组装上阵,切实为农民群众服好务,使文化乐民,科技富民落到实处,满足了农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文化幸福桥梁正呼之欲出——

    这就是,过去的一年里,徐闻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文化强国理念,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打造“文化强县”、“幸福俆闻”,着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乡村文化、社区文化等不同层面的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大了公共文化投入,在全县15个乡镇开展的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农村通过新建、改建、扩建起文化楼72幢,文化室220间,文化小广场238个,影剧院9间,流动图书馆1个,农家书屋174间共藏书17.1万册,图书馆藏书6.4册,农村文化大院普及率达到60%,从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知识库”,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文化幸福。

    共享:让人感受到别样的幸福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可以沟通心灵,交融思想和情感,达到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通过文化,打开了徐闻县与全球间大门的钥匙,使徐闻同世界不同民族在分享和交流中实现进步和繁荣;通过文化,让徐闻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幸福。

    去年1月20日晚,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的送政策、送戏、送法律、送图书、送电影下乡的“文化惠民,共建和谐”文化下乡活动仪式在徐闻文化广场正式启动,30多支业余舞蹈健身队在表演的开场舞《欢天喜地》中拉开了帷幕。

阅览室里的图书令人回味无穷

    喜逢盛世,风帆正举万象新。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数。戏到村,图书到门口,电视到房间,政策法律到田间地头……那看书、看电视、上网、唱歌跳舞,城里人、村上百姓的幸福生活便烙上了文化的印记。从此之后,激昂的歌曲、优美的舞蹈、悠扬的政策之音、铿锵的法律之声,还有那令人回味无穷的图书,不断使掌声、笑声、喝彩声一浪高于一浪……从徐闻县西部到东部乡镇、从山区到沿海村庄,这样的情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

送法下乡共共建和谐

    对徐闻边远的北莉岛上的老农陈阿伯而言,一台戏、一部电视、一本书有多大的作用。“一年四季蹲在虾田不能经常上县城、进文化室,找不到一本好的科普书,看不到一场靓戏。今天可好了,村上有了文化室,不用再上县城一样可以学习到现代养殖技术。戏送来到门口,俺这个戏迷再也不闷了,好幸福!” 陈阿伯说,“等到放虾苗时,俺身边带着技术书,放心多了。” 陈阿伯的话,道出了孤岛百姓的心声。

    一个个“文化惠民”工程,正是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崭新平台,也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血肉关系。这种关系,是春风暖暖的吹拂,是春雨深沉的浸润,是镌刻在历史悠古的红土地上的八个字:文化惠民,共建和谐。

    一件件利民实事,犹如涓涓清流滋润着百姓的心田,让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幸福的成果,让民众心里如尝蜜馅。一片片安居乐业的新家园,把百姓多年的渴盼变成了现实。

    而且,一项项新成果,使百姓脸上绽开了幸福的笑容,切身感受到了好日子还在后头,明天将更加美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湛江西站迎来假期首波客流高峰
  • 扬帆破浪,畅享激情——湛江军博园水上运动中心成滨海旅游新标杆
  • 萌娃共赴中秋奇妙之旅
  • 定格浪漫 纸短情长:新人登报缔结良缘 铅字为证爱情永恒
  • “月满非遗·情聚中秋”非遗集市举行
  • 红星照耀红土地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