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中期,正是大搞建设农业时期,特别是海康(现雷州市),全社会兴修水利,搞农业生产,热火朝天。1958年6月开始挖掘龙门水库,1959年10月水库区才基本挖掘完工,由龙门、北和、房参、覃斗四个公社出工联建,最高日出动民工4万多人抢建库区,经过一年又四个月才将龙门水库挖掘完工。
灌区建有干渠3条,其中南干渠起自官田村,向西南流经北潭、迈创、迈草仔、娘达、塘边到覃斗镇,全长22.4公里。
为了缩短流程,减少渗漏流量,1972年12月,全民动工,在平湖圩建设了一座工程浩大,建筑雄伟的平湖渡槽。
据《海康县志》记载:“平湖渡槽全长960米,48跨,没跨宽20米,最高槽墩高达13.49米,通水12个流量,从受益区4个公社派出专业队1200人,进行长期施工。因资金不足,施工时有间断,1980年2月才竣工,累计完成土石方10.7万立方米。渡槽建成后,将总干渠从原来的30.9公里缩短为20.5公里,减少渗漏流量1立方米∕秒,原放水到官田要3天,缩短为2天。”
站在这座建筑雄伟的平湖渡槽脚下,你真的难以想象在科技落后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建成这雄伟的渡槽,40年已经过去了,这渡槽依然坚固如初,每年为输送水源,灌溉广阔的农田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