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8日下午13时许,“南方6号”滚装客船开往海口在海安新港6#—4#灯浮之间航道外侧约70米处搁浅。事发至今,事故的原因尚未最终确认,但记者近日从相关部门获悉,发生在今年春运期间引起国家交通部和广东省领导高度重注的这起搁浅事件,暴露出琼州海峡北岸客滚运输存在的多个问题,相关部门也就此提出了多项整改建议。
搁浅事故暴露存在多个问题
琼州海峡是我国重要的海上运输通道。目前,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已经形成“两岸五港”的格局,广东一方有海安港、海安新港和粤海铁北港,海南一方有海口港和粤海铁南港。从事客运和客滚运输的船舶有50多艘,火车轮渡4艘。
近年来,在各方的努力下,琼州海峡虽未发生群死群伤的大事故,水上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这次“南方6号”客滚船搁浅险情,是历年来琼州海峡影响最大的一次险情,给琼州海峡的客滚运输敲响了警钟。险情同时暴露了海峡北岸客滚运输存在的多个问题,
一是现有北岸进出港航道无法适应船舶大型化的要求。2009年以来,琼州海峡陆续增加了20艘5000吨级以上的大型客滚船,船舶安全状况大大改善,但海峡北岸的港口、航道通航环境已不能适应渡运快速发展的要求。以建成投产时间最短的海安新港为例,该港于2003年4月经广东省批准建设,2008年12月31日投入使用。港池和航道水深—4米,底宽120米,设计通过船舶船长97.71米,总吨4134。然而,目前海安新港靠泊的最大船舶“双泰18”,总吨8965,总长120米,满载吃水4米,已大大超过设计船型。2008年至今,琼州海峡北岸水域已累计发生搁浅险情11宗,航道过窄、过浅是造成上述险情的重要原因。
另外,每年往往有多个台风影响琼州海峡水域,但目前北岸无防台风的锚地,现有的锚地因水浅也不能满足大型客滚船安全锚泊的要求。
二是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目前,琼州海峡北岸的货物吞吐量达到3600万吨,年运输旅客超过1000万人次。但海上应急力量十分薄弱,,没有专门的应急基地,应急船舶普通老旧,发生险情事故难以第一时间派遣足够的、有效的应急力量进行处置。此外,目前港口危险品事故的处置能力基本为零,没有专业的消防船和清污船舶,缺乏溢油等相关应急设备,一旦发生危险品险情及事故,后续处理将是严峻的考验。
三是“三超”及危险品非法夹带车辆过海屡禁不止。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超高、超重、超宽的“三超车辆”乘船过海屡禁不止。而“三超车辆”容易对船舶甲板造成损害,并使船舶装载难以平衡,对船舶安全航行构成较大的威胁。
另外,受利益的驱使,非法夹带危险品过海的运输车辆也屡禁不止,对渡运安全带来重大的隐患。
四是气象服务能力不足。琼州海峡海上渡运,极易受到季节、台风和冬季强风等恶劣天气的影响,稍有不慎就会引发重大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然而,琼州海峡北岸至今没有气象观测站,由北岸出港的船舶目前只能使用海口气象台发布的气象资料。由于隔着海峡,加上海上气象复杂多变,海口市所预报的信息与海峡北岸的实际气象情况时常存在误差,给船舶安全航行造成影响。
相关部门提出多项整措施
针对琼州海峡北岸渡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部门也提出了多项整改建议和措施,力争将琼州海峡北岸客滚运输风险控制在最低的程度。
一是加大对港口航道、锚地建设的投入,尽快实施海安港、海安新港航道整治工程,抓紧港口通航设施升级改造,进一步拓宽、加深航道,以满足大型客滚船的进出和作业安全。
二是加强应急能力建设。首先是建设琼州海峡北岸应急指挥中心;其次是尽快建设琼州海峡北岸海上搜救与海洋防控大型溢油应急设备库,组建危险品应急处置专业救援队伍,配置综合型清污船舶和高抗风等级消防救助两用船,提高应急能力。
三是加大对“三超”和“非法夹带危险品”过海车辆的整治力度。相关部门建议当地政府牵头交通、公安、安监和港口等部门建立整治联动机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杜绝隐患车辆上船过海。
四是尽快在琼州海峡北岸设立气象观测站,建立海峡恶劣天气预警预报系统,健全《琼州海峡安全通航气象保障方案》,实现对恶劣天气的精细化预报。